第424章 双方难处(1 / 2)

明末之新帝国 英联邦 3396 字 2021-09-16

刘布这一次乘坐着他们刘家的舰队,沿着海岸北上,抵达浮山所刘家专用码头,这里就是后世的青岛,但是目前还没有全面开发,只是作为刘氏家族的私人码头而存在,他们通过这里,把货物运往海外各地去,大做海外贸易,赚了许多的钱。

大明是有禁海政策的,而且大明的水师也都严厉的执这一条政策,有谁人敢把货物拉到海外去或者是走私,肯定会受到严惩。

但是这些水师将领和兵力对于刘家的势力来说,就相当于一个笑话,根本就没有任何的办法。

刘家就是当地的巡抚,当地最大的官员,所有的人都得听他的,他想要走私,谁人敢管?更重要的是刘家在走私的时候,也分成了许多份,所有参与的人或者势力,都给了不少的钱粮。

这种好处均分,利益均分的做法,是获得所有人的支持与赞美的,因为你不可能连刘家给的钱都不要,如果刘家如此的知情识趣,给你们送来了金银财宝和钱粮你都不要,非要跟他们作对,那他们送上来的可就是刀子了。

刘福气就是这一带的主持人,他可是拥有极强能力的一个人,笑眯眯的,一团和气,非常的厉害,把浮山这里一带经营得像铁桶一样。

现任的即墨知县宋献策就是刘家一手提拔出来的人,简直就相当门人一样,因为刘家大量资金的注入,令浮山这里发展的非常的快。

这里的发展就与传统的发展方式不同,大明传统的发展方式,都是在水陆交通要地建立一座城市,然后把百姓迁移过去,然后逐步发展。

但是浮山这里他首先就是因海洋贸易而兴旺起来,首先就是在海边建立码头,然后建立各种仓库,办事处,他是一个因走私和码头而逐渐兴起来的新兴城市。

刘布他想直接的就把这座城市叫做青岛,但是却是被他父亲所拒绝了,当地确实有人把这一带称为青岛之说。

青岛这个名称,原指小青岛,也叫琴岛,以岛上山岩耸秀,林木蓊郁而得名。青岛之名的出现,就典籍文献来看,最早有明确记载的是在明代景泰年间,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。

万历七年,即墨县令许铤曾遍察即墨四方海域及乡土,主持《即墨县志》的编纂,可以说,许铤是第一个全面了解青岛的人。尽管青岛在当时,还仅有一个小小的浮山所,但坐落于青岛湾畔的一座小岛青岛,亦被许铤所提及。

在许铤编撰的《地方事宜议·海防》中,有关青岛之名有这样一段记述:“本县东南滨海,即中国东界,望之了无津涯,惟岛屿罗峙其间。岛之可人居者,曰青、曰福、曰管、曰白马、曰香花、曰田横、曰颜武。”

这里说的青,即是指青岛,也就是现在的小青岛,在许铤的眼里,小小的一个青岛,不仅可以设防,抵御倭寇的侵扰,而且还是可供人居的地方。

许铤所此时所提及的青岛,是浮山千户所管辖的一个可以驻军的小岛,而在这个岛的对面岸坡上,有一座小小的天后宫,也已在这里存在了一百多年。

据当地《胡氏族谱》记载:“吾族相传自明永乐初年由云南迁居即墨,世居青岛之上庄,聚族而居,二百余载。

这就是说,在天后宫还没修建的六十年前,胡氏族人就已经从云南迁居浮山一带建村居住,胡氏族人建的村落,初名就叫青岛村,只是到了后来,村民繁衍愈众,原来的村址已不能容纳,故又分出一支来,搬迁出去,这样,原先的青岛村就被称之为上青岛村,俗呼上庄;而新建的青岛村就被称之为下青岛村,俗呼下庄,胡氏族人的祖居地即是上庄。

先有青岛,后有青岛村,最后才有天后宫,自从胡姓族人从云南来了,他们除以青岛湾里这座小岛的名字命名自己的村落外,还将附近东面的一座山岭,命名为青岛山,来青岛之后,他们可樵可渔,在这里建了一座妈祖庙,这就是天后宫,到了天后宫建成的成化二年(1467年),青岛湾一带就成了整个青岛地区最大的渔货码头,被称之为青岛口。

等有了这么多冠以青岛之名的地名之后,原先的青岛就被俗呼为小青岛了。

刘远桥不同意的原因,就是因为他是这里的本地土著,跟外来的人是尿不到一个壶里去的,对于这些人所称的青岛,所命名的地方,都有些不以为然,还是喜欢把这里称为浮山。

名字改不改这无所谓,浮山发展的非常快,浮山这里的发展,那可是发展得非常快,能用一日千里而称,这里除了没有官府以外,其他的城市该有的东西都拥有了,就是像一座城市进行发展。

刘布他从小青岛登陆,在妈祖庙进行了祭拜,然后再回浮山老宅,刘远桥他办公的地方是在登州那一边,但是这里距离登州也不过是100多公里,朝发夕至,在有事的时候他也经常回来。

他们父子已经有了大半年的时间不曾相见,此刻相见,双方都进步非常大。

久别重逢,自有一番欢喜之情,见到了父亲,刘布生出一种孺慕之情,放快步上前,跪了下来,磕了三个响头,说道:“拜见父亲大人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