对于东北方向上的蒙古族与女真族部落前来观摩的代表而言,戚继光的鸳鸯阵无疑最让他们期待了。
因戚继光镇守蓟镇,与东北方向的部落仅限于几次支援李成梁的战争,其它时候基本上没有交集。
但这次军演,戚继光只带来了三千戚家军,以充当“鸳鸯阵”的前方主力,其余七千士兵是李成梁的部下。
鸳鸯阵的主体仍是步兵,只不过是进行了以左右对称为主的排列组合。
因为鸳鸯阵是戚继光在抗击倭寇时创立的一种疏散的战斗队形,所以将他调到北方后,虽然基本阵型未变,依然是十二人为一队,但已经不拘泥于只是简单的鸳鸯阵,而配合战车、炮兵,以及各兵种的协同作战。
抗倭战争中使用的鸳鸯阵,是一种以小股步兵为主的战术,目的在于对付海寇并适应南方的地形特点。
待火器广泛运用于战场后,武器的杀伤力和破坏力显著提高,大而密集的战斗队形难以适应作战需要。
戚继光便根据东南沿海地区多丘陵沟壑、河渠纵横、道路窄小和倭寇作战特点等情况,首次应用了此阵,以形似鸳鸯结伴而得名。
后来镇守蓟镇的任务变成了防御蒙古的大部队骑兵,因而在“鸳鸯阵”基础上必须作出改变,这种改变可以称之为“步兵军官的各兵种协同作战”。
为了适应北方的战争需要,最显著的改变就是加入了战车与火器。
这种战车的性能以防御为主,形状与民间的大车相似,所不同之处在于民间的大车车厢两侧各有厢板。
而这种战车只有八片可以折叠的屏风,长十五尺,平时平放在车辕上,作战时打开,树立在一边车轮之后,以代车厢,故而又称之为“偏厢车”。
几十辆战车并肩衔接,摆成圆形或方形的防御据点,屏风最靠边的两扇可以前后摇摆,有如门叶,步兵由此出入冲锋应战。
每一辆战车上都装载有“佛朗机”轻炮两门,它以青铜或铸铁铸成,长度自三尺至七尺不等,口径则小于二寸,从炮口装入铅弹,最大型的佛朗机,射程也才两千尺。
所以在朱翊镠后世的标准看来,这种欧洲式的火器,只能算作大口径的火枪,而不能算作炮了。
这种佛朗机轻炮以及辅助火炮的鸟铳,都在战车屏风后发射铅弹,屏风开洞作为铅弹的出口。
二十名士兵配备战车一辆,其中十名直接附属于战车,任务为施放佛朗机轻炮,另外十名就是“杀手”。
杀手的任务以藤牌、镋钯和长柄单刀迎敌,杀手距离与战车保持在二十五尺以内,杀手前进,战车随之。
其他步兵部队依然使用鸳鸯阵的战术,稍有差异的是藤牌手应当匍匐前进砍斫敌人的马蹄,长枪手主要在于挑刺敌军使之落马,竹制的狼筅一部分已经换成了铁制。
这次演习三千戚家军充当主力,戚家军前头有辽东骑兵三千,后头有辽东步兵四千,重战车有一百二十八辆,轻战车有二百一十六辆。
迎敌时,由骑兵负责冲锋,戚家军负责杀敌并阻挡敌人,使得后头的战车有充分的时间构成战斗队形。
当敌军逼近,前方的骑兵可以迅速退入战车阵内。
这种由“鸳鸯阵”演变而成的混合旅,在敌方人数很少的时候拒不迎战,只有来犯的大批敌军进入火器的射程中,也就是约二百五十尺时,佛朗机、鸟铳和火箭等才同时施放。
当火器的威力发挥以后,步兵从战车之后冲出,形成又一道冲击波,队形依然以鸳鸯阵为主,与敌人格斗。
等到敌人攻势被挫队形散乱,骑兵再次车后整队出击。
这种骑兵实际相当于马上步兵,他们同样以鸳鸯阵的队形作战。
鸳鸯阵作为戚继光的独创,起源于沿海一带抗倭战争中,后在蓟镇不断发展衍化成步兵、战车、火器协同作战的战术与规模。
可以说这是大明王朝最先进的军备配置了。北方俺答放弃骚扰大明,多少肯定与戚继光有关。
然而,也正是因为北方蒙古与大明的和解,使得戚继光经过精心研究而形成的战术战略,并没有机会经过实战的严格考验。
也就是说,戚继光精心研究出来的这种战术,只是在这次军演中看到,并没有机会投入实战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