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来,明朝官员的俸禄,无论是文职还是武职,都制定得很低很低,许多低级官员靠官俸基本很难维持生活,而高级官员则根本不可能靠官俸维持他们豪华的生活。
所以,地方官的实际收入大多来自地方税收的截流(俗称“火耗”),而京官的很多收入来自地方官员的馈赠。这是实际情况。
举例来说,算一笔小账吧,一个县官,正七品,年俸90石米(一个月差不多7石左右),也就是6372公斤米,每人1年就算吃掉180公斤米,这些米也只够35个人吃一年。
但这只是理论上。
因为实际情况是,有40%的米是拿不到手的,那一部分光明正大地被朝廷折换成别的东西,例如绢布、棉布,甚至一些零碎的小东西。
这样一算下来,就米这一块儿,年俸撑死可够20个人吃的。
够20个人吃不是很多吗?
不,别忘了,那是古代,一个县令怎么也得有几房小老婆吧?再加上孩子们、仆役们,一家哪止20个人呀?
关键是一家子除了县令,其他人都没有任何收入来源。
这就难怪大明流传下来这样一个故事了。当初洪武年间,弘文馆学士罗复仁(朱元璋的幕僚)过得很清廉,因为没有钱买不起房子,因此只能住在郊外的一座破屋里,朱元璋有一次跑到他家里,看见两间破瓦房外一个民工正在提着桶刷墙,他就问罗复仁在哪里?没想到这位仁兄一见皇帝大惊失色,跪下来说:“臣就是罗复仁!”这令朱元璋感觉到尴尬和惊讶。
因此,如果都按照大明制订的官俸标准,十个大臣得有十个吃不饱穿不暖的。这也是大多数官员不得不靠以权谋私混点吃喝的银子的原因。
一万两银子什么概念?
尽管大明银子的购买力一直处于波动的状态,有时候价值高一些,有时候价值低一些,但最低时候也可以相当于现在的200多块钱,最高时候可以相当于现在1000块钱。
即便以最低价值算,一万两银子是多少?而且还是提前支付。
这个诱惑力可想而知了。
邸报一刊登出来,朝野震动。
若不是刊登邸报,还不敢相信呢。
可惜水军督师一职,只有参将以上级别的将领方有资格竞争。
不然指定要争得头破血流。
以致于许多将士纷纷打听,除了水军督师,还招募其他职位的吗?
张简修笑了,感觉水军督师很快就能找到,而且候选人很多,届时只要合适,可以安排几个副职。
终于可以睡几个安稳的觉了,养精蓄锐,只待出海的吉日。
毕竟他三个哥哥全都派出去了,除五弟张允修留朱翊镠身边担任待诏,六弟张静修在江陵城身负重任,眼下只有他一个人在摩拳擦掌。
当然,张简修也心知肚明,留在最后只是一方面,另一方面他肩负的责任最大也是毋庸置疑的。
朱翊镠交给他这个任务的时候就反复强调过,出使他国最为艰难,还很有可能有命去而没命回。
不然准备工作也不会持续那么长时间,还遭致那么多人反对。
不过现在好了,有朱翊镠的全力支持,暂时没有后顾之忧了。
至于出海以后,就要看他的本事。
反正他充满了期待。
……
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