陈炬应声而退,知道皇上很重视这件事儿,特意派他去一趟。
朱翊镠确实有心这样安排。
本心而论,他当然不希望戚继光出战,可又担心戚继光不能理解,只好派有分量的陈炬去。
对于舒尔哈齐倒无所谓,既然不让戚继光去,干脆都不答应。
有那么一瞬间,朱翊镠想过让王安去,毕竟王安在处事的灵活性上要胜过陈炬,但王安还是太年轻,与戚继光的地位有点不想匹配。
所以最后还是决定让陈炬去。
陈炬陪同他在辽东待了那么久,对他主推的各项政策方针都有所了解,应该也能漂亮地完成任务。
去了不仅要安抚戚继光,还要待上好一阵子,代替他作出指示。
至于增援一事,暂且不考虑。
日本的战斗力这时候本来就不可小觑,与他们打得激烈也在情理之中,不可能像征讨科尔沁部那样很快呈现一边倒的局势,除非大明两京的军队也开过去,那肯定能碾压这时候的日本。
……
陈炬第二天一大早便出发了。
虽然他年纪也不小了,可为了赶时间,他选择骑马,一路直奔辽东。
感觉确实需要一个人代替皇上发号施令,不然遇到难以抉择之事,来往传信很不方便,耽误时间耽误事儿。
他自信自己对皇上的政策方针都已经了然于胸,只担心临时应变能力,与皇上比起来还是相差甚远。
可既然皇上相信他让他去,那他自然义不容辞极尽所能。
其实陈炬自己也想到了,往往这个时候皇上喜欢派出的人是王安。
当初,无论是去江陵城请张居正再度进京,还是去台湾行省安抚马栋与王喜姐,又或是去真定府安抚需要回家守制的张泰征,都是派王安出马。
毕竟,如今京城内外大臣都知道王安的思维与皇上最为接近了,这一点现在也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可。
当然,这不是逢迎被皇上器重的王安,而是王安自己一次又一次地用实力向大家证明了这一点。
陈炬也是由衷地佩服王安。
但他也清楚,皇上这次为什么派他去而不是王安,恐怕还是与他的大内总管身份地位有关。
无论怎么说,他是内相——内廷一把手,王安还不是。
而戚继光是大明第一神将,武职已是最高级别的了。
由他这个内相去安抚当然更合适。
况且,对东北那边局势的了解,陈炬也自信要胜过王安,包括他与那边官员的亲近关系,像王象乾、李成梁,应该也要胜过王安。
所以,皇上安排他去肯定有皇上的道理。陈炬想着,皇上哪步棋下得随随便便?即便当时看着很随意,但事后仔细一琢磨,都了不得呢。
这便是皇上的过人之处。
无人可以比肩。
……
。
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