武皇的措辞很是恰当,圣旨上说的很明白,受任于败军之际,奉命于危难之间,这也正说明了任命丁忧守孝的秦睿,为安息道行军大总管,朝廷也是深思熟虑的。
当然,同日发出的圣旨还有一道,着庐陵王-李显,即刻起程返回长安,回朝参与国政。而且,去接李显的卫队,用的是是储君銮驾。
是个人都能看明白,李显回京之日,就是正位储君之时,东宫里的那个皇嗣-武旦,和摩拳擦掌的魏王-武承嗣,全都白忙活了。
按照规矩,将领出征之前,都是要金殿单独觐见的,可秦睿不同,武皇特意把地点改在了花房,并屏退了左右侍候的人,连上官婉儿都没留。
“利见,朕已经下旨,晋封武旦为相王,择日搬出东宫,于宫外开府。李显回京之后,朕准备册封他为储君。”
“狄仁杰说的对,关键的时候,皇帝也得指着儿女。显儿回朝,参与朝政,你是他的好友,在战场上也得为朕,为你好友争口气,明白吗?”
立李显为储君,这是大势所趋,即便是武皇,也抵不住来势汹汹的民意。朝野臣民,不是傻子,武旦和武承嗣,干的荒唐事太多了,多到数都数不清。
如果立了他们俩任何一个当太子,那等她一蹬腿,保准天下大乱。武皇原本想法是想再看看,等孙辈们都长大了,从他们中挑一个聪慧、贤德的立为储君。
可寅识迦河之败,韦待价那废物,不晓兵机,不善抚众,不仅损失了十万大军,更是让西北的战局摇摇欲坠,随时都有可能全军覆没,进而让大周彻底丧失西域、河西的控制权。
说的再严重一点,也有江山倾覆之危,武皇是个乾纲独断的人,这不错;但这么大事,她也扛不住,所以只能顺应朝野的人心,早早立储,定下国祚,安定人心。
“请陛下宽心,臣此去,先立足站稳脚跟,然后循序渐进,进而恢复安西四镇;如果有可能,还可以向南发展一下。”
“另外,安息军的军资粮秣是个问题,臣请在甘、凉二州,设置补给中转点儿,由夏官尚书-岑长倩,亲自负责军需的轮输转运。”
狄仁杰的计划成功了,李显只要舒舒服服进京就成了,他也就没必要藏着,掖着,干错就撂点瓷实话,让武皇安心。
至于,后勤么,也完全没有必要客气,武承嗣已经借着养伤的由头回府养伤了,那他就得把供应军需的差事交出来。
而秦睿提前打招呼,就是怕中间出了岔子,再让韦待价这样的酒囊饭袋钻了空子,这也是为了作战的需要,没什么不能说的。
“好,都依你,朕会让王孝杰坐镇河西,统领十三州军政,他就是你坚强的后盾,不管前线要什么,河西都全力供应。”
“好好打,这一仗关乎大周的国运,关乎朕的威名,关乎天下黎民百姓,朕可全交给你了。”
没错,武皇这话说的一点都不过,如果不是关乎国运,她不会对秦睿夺情起复,一旦西线崩溃,即便打不到长安来,她也得被千万颗人心给砸下来。
秦睿是个孝子没错,可他也是大周的大将军,为了家国天下,武皇只能牺牲他的孝道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