崔希逸整理衣袍,拜舞一番后,站起身来。他正要与王维说话,却又被示意亲自查看那十几件金器。
王维只道:“请崔公拿起来仔细查看。”
心知肯定有寓意,崔希逸神情肃然,再转去一一查看。
拿起一把金酒壶,他左看右看,并无异样。
再将金壶反过来,已看到底部有几个小字。他仔细辨认,只见上面镌刻一列小字:赐·金城公主李奴奴·景龙四年。
崔希逸略做沉思,就大叫一声:“陛下恩遇,臣必效死!”喊罢,他哭拜在地。
宋通知道,史书里面记载的崔希逸,见到这些金器也是大哭一场。但哭与哭的内涵,却是迥然不同。
这些金器,是金城公主当初和婚吐蕃赞普时,大唐中宗皇帝赠送的嫁妆。
因为近几年唐蕃双方有些和平基石松动的迹象,身在吐蕃的金城公主,就将这些金器,反赠回大唐,寓意保持和平,不要妄兴兵戈。
史书里的崔希逸,见到这些赏赐,立即就知道李隆基是暗含着怨责的。
崔希逸不辨真伪地贸然发兵,使得唐蕃双方的和平状态,立即打破。因此,虽然李隆基仍是要对作战胜利的崔希逸予以表彰,但却赐来代表和平的这些金器。
史书记载中的崔希逸,看到这些后,悔恨得大哭不已。
但此时已是不同!因为朝廷以及李隆基,已经接连收到了崔希逸,欲要一战而安定唐蕃永久和平关系的策略。
虽然对于这个策略还未下定决心,但李隆基此时送来的这些金器,就可代表为以和婚这种令人倍觉难堪方式,维持的和平,并不牢靠。
历史中,无数例证证明:和婚或许能够换得一时的安定。但要想得到永久的和平,就只能靠实力说话,而非指望不断送去女子与蛮人为妻。
比如匈奴人,得到了汉家无数女子、绢帛,但仍是作乱不休。最终,还是靠着卫青、霍去病、窦固、窦宪等名将,才逐渐解决了匈奴人的侵扰,并使其消失于北面的草原、大漠。
大唐虽然亲睦诸族,但以宫室女送去和婚,毕竟是令人痛苦的事。
即如金城公主,十二岁就被送去千万里之遥的的吐蕃和婚。唐中宗将其认为养女,颇为不舍她的离去。送出百里以外,唐中宗还是唏嘘着涕泪齐下。
试想,若非真的犯难,任谁愿意将女儿送去蛮荒之地。
崔希逸痛哭连声,王维等人连连劝止。
许久,崔希逸才在众人的劝说下,止住悲伤,坐进椅中。
沉默半晌后,崔希逸慨叹一声后,再又站起身来。
在静立众人的注视下,他拔出腰间的横刀,再猛地挥刀,将桌案一角斩落。
在众人肃穆的神态中,崔希逸呆站片刻,再将横刀收回刀鞘内。
望向南方,他慷慨地说道:“汉家无奈之和婚,大唐自此必休止!金城公主远在蛮蕃,某必亲迎回到大唐!”
宋通等人立刻拱手应诺,王维连连点头称是。
暗自呼口气,崔希逸再又显得黯然神伤。
王维见状,连忙拱手问道:“大使,先保重身体,不必多有悲伤。”
崔希逸略微摇摇头,再看向王维问道:“王拾遗此次前来,只为宣慰吗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