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43章 风起(1 / 2)

“官家请直言。”

“湖州通判全绩有奏,月前朕为稳定忠义军特赐钱粮周济,但忠义军得粮不及赐粮数目的一半,朕闻之怒火难耐,忠义军新降,军中本有怨言,如今缺粮更是火上浇油,这是陷朕于不义,此列贪腐不得不查!”赵昀确实没想到大宋的风气已经腐败到这种地步,克扣军粮过五成,兵不反乎?

崔与之闻言微微点头,其实这种事他在川蜀为帅时经常遇到,只是无人敢上奏天听,一怕得罪同僚,二者自身也不干净,久而久之欺上瞒下已成定则,今全绩不畏权贵提出,让崔与之对其刮目相看。

“崔卿也知此中嫌隙,交予他人朕不放心,就由崔卿替朕一查如何?”赵昀就是要当着史弥远的面,把这件事摆在公案上,如此龌龊之举看哪个人敢包庇!

“官家要查到什么地步?若只在州府,不如让浙东刑狱去办。”崔与之要先问清楚,看赵昀是一时之气,还是想彻底解决问题,贪腐这种事一查牵连甚多,怕就怕半途而废,不仅崔与之得罪了大把的权要,还得不出一个结果。

“自是一查到底,上到王公贵族,下至乡吏文书,有一个算一个,绝不姑息,朕要好好改一改这风气,要不然以后行军打仗,粮草供给就是大问题。史相你说呢?”赵昀在这件事上不惧史弥远,这是社稷之事,不牵扯私人情愿。

“自是要好好严查一番,这群家伙也太大胆了,老臣也闻之痛心。”史弥远其实已经拦过一道全绩的折子,但他挡不住私信。

“好,既然官家和史相都有此意,那老臣愿意一试!”崔与之回乡是为明哲保身,而今大义在前,他若踌躇,对不起读书人三个字。

“崔卿不愧是大宋的柱石,朕有崔卿无忧矣。”赵昀的目的已经达到了,用查贪腐留下崔与之,再为大宋效力十载。

“老臣愧矣!”崔与之此刻也了解了赵昀的决心,看来这位官家不喜欢任人摆布,要借力打力做些成就,如此热忱君王,大宋有望矣。

“崔卿且坐,朕还有事与你二人商议,西夏局势尔等也都知道了,孛鲁虽暂停了攻势,但蒙古吞并西夏已是时日问题,西夏国君李德旺自前年始便频繁向我朝派使纳贡,意在与我朝联合共抗蒙古,尔等认为可帮扶否?”赵昀又一次将此事提到了台面上。

“官家万万不可,西夏灭国已成定局,朝堂土崩瓦解,国内民心不附,若帮扶西夏,必然会惹恼蒙古,届时竹篮打水一场空,矛头反而对向了大宋。”史弥远还是坚持与蒙古联合,不愿生战事。

“史相此言差矣,西夏灭国真的可以满足蒙古人的胃口吗?只怕他们还想打通临洮、凤翔,直捣兴元府,敲开川蜀的门户,今日可避,来日可躲吗?”崔与之早就看清了蒙古人的狼子野心,一纸盟约挡不住金人,更挡不住蒙古人。

“崔尚书也太过危言耸听了吧,金人可不会轻易让蒙古攻陷京兆之地,大宋当下应该加紧练兵,以防来日之敌,万不可引祸水入境。”史弥远对金人还抱有期许,认为金兵的战力可以阻挡蒙古南侵的步伐。

“兵不入战场,百练也无用,川蜀有天险,何惧蒙古?唇亡齿寒之理乃启蒙之学,史相何故如此糊涂?靠别人要靠到什么时候?西夏人挡不住,金人挡不住,那只剩大宋了,届时怎么抵御?”崔与之为帅多年,知宋境多冗兵,这些兵甲的战力甚至不如乡勇,朝廷每年耗费大量的钱财供养,打起仗来确实一击即溃,养来何用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