其实要按工艺来讲,其实铜芯铁体火炮才是最优质的选择。
因为铜芯使用铜质,韧性高可以承载更多的火药释放,使用铜芯使硬而脆的生铁可以不直接承受火药的冲击,避免了火炮在射击时因火药装量过大导致的炮身开裂。
但问题是铸造铜芯铁炮,就必需先铸炮芯,再在炮芯外铸成炮体,利用炮体材料冷却后的收缩性严密包紧炮芯,使之成为一体。
但铜的熔点远远低于铁,导致铜芯容易被铁水的高温化掉,因此当时的明朝使用的铸造火炮法是铁芯铜体。
而这样的工艺使得铜用量极巨提高,中国本就是贫铜国,使用如此多的铜必然使得铸炮成本大幅度上涨,这也是为什么明朝时制造的红衣大炮数量都很少的原因。
原因便在于铜的稀缺导致价格上涨,高昂的价格使得日暮黄昏的大明根本无法支持。
但吕宋明廷却没有这样的顾虑,因此菲律宾多矿,尤其盛产铜,明廷在吕宋设立矿司,接管了原本西班牙人开掘的矿脉,通过招募当地土番部落劳工,大肆开掘铁,铜,银等矿藏。
因此明军对于铜与铁的需求并不缺乏。
因此铸造铜炮和铁炮,吕宋明廷至少在材料方面是可以的。
而此时在靶场上的这五门威风凛凛的重型火炮,有三门是铁芯铜体火炮,而另外两门则是比较少见的双层体铁炮。
也就是将铜和铁的混合改成生铁与熟铁的混合。
一般含碳量小于0.2%的叫熟铁或纯铁,而含量在0.2-1.7%的叫钢,含量在1.7%以上的叫生铁。
熟铁软,塑性好,容易变形,强度和硬度均较低,而生铁含碳很多,硬而脆,几乎没有塑性。
因此以熟铁替代铜做炮芯,以生铁做炮体则可以达到铜芯铁炮的效果。
而这种火炮其实在明朝时就已经出现了。
只不过由于中国生态环境的恶化导致木炭的日益稀缺,只能采用煤炼铁方法。
而煤炼铁工艺冶出的是生铁。
加之中国铁矿石品质差,导致以煤炼出来的生铁硫磷等杂质的含量过高,导致生铁脆而易裂。
大明许多铁质火炮之所以容易出现炸膛其实并非工艺原因,而是出自中国铁矿石和使用煤炭冶炼上。
而且生铁通过炒铁法炒成熟铁的过程,其成本也是问题。
十斤生铁才能获得一斤熟铁,将熟铁锻成炮芯需要大量锻工和锻造工时,又使成本升高、周期加长。
这意味着一个熟铁炮芯的生铁消耗量相当于十个生铁炮芯。
以明朝当时窘迫的财政能力和对造炮数量和速度的急迫需求,低成本生铁大炮的生产数量尚且无法满足需求,双层体铁炮试造之后只能束之高阁,无法大量生产。
而吕宋地处东南亚,最不缺的就是优质木材。
拥有热带雨林以及原始深林的东南亚给明廷带去了数之不尽的木材,使用木材燃烧获得木炭。
拥有木炭冶炼出生铁,使得吕宋明廷其冶炼出来的生铁质量远远优于而今的大清。
只是可惜使用木炭冶炼铁,其产量一直上不去,这也是明廷火器司最终选择试制两种不同材质的半长炮的原因。
在西班牙炮兵的指挥下,明军火炮手纷纷就位,开始试射前的准备。
五门十二磅长炮代表了吕宋明廷工艺的最高程度,不得不让所有明廷官员重视。
火器司的火炮坊工匠们也是在场外急得不可开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