塞外并不适合大规模开垦,控制人口规模一定要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。草原上最适合发展的事采矿与矿石深加工,这些行业需要大量人力,同时还不占用大量的草原。
发展工业的前提是交通便利,这又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。
在几项大的物资互市谈判结束之后,其他一些杂项的谈判双方谁都不会斤斤计较。
比如铁锅这样的草原人家离不开的工具,涉及到了铁料,瓦剌很有可能会用铁锅融化之后打造武器,不过李擎对此毫不在意,若是瓦剌不怕赔掉底裤,大可以这么做。
铸造铁锅用的是生铁,想要打造武器必须将铁锅重新冶炼锻造,十斤铁锅的铁能够出一斤打造武器的精铁就已经是邀天之幸。
这个过程花费的精力、财力,就是大明都承受不起,更别说瓦剌这种虚弱的国力。
双方达成协议协议之后,都是长出了一口气,大明其实比瓦剌更加希望达成协议,毕竟北方不稳朱瞻基就不敢放手清理内政。
而瓦剌拿到了互市的权力,通过互市贸易换取到瓦剌急需的物资,多余的物资还能转手卖个更西边的几个汗国。中间商赚差价可不止大明的商人会操作,草原上一样玩儿的非常溜!
谈判结束后,李擎向朱瞻基禀报了谈判的结果,朱瞻基对这个结果并不满意,因为大明的手并没有伸进瓦剌的内部。
不过他也没有苛责李擎,这样的结果比那些儒生谈判出来的结果要强上很多倍了。
第二天邸报的头版头条就刊登了与瓦剌谈判的大部分内容,并且开始面向全国招商,首先是用于供应草原互市的茶商,兴和城与东胜卫共计十家茶商。
每家有十万斤的定额,在茶叶产地,这些用作制作茶砖的茶叶并不贵,一贯钱能买好几斤,可是这些茶叶千里迢迢运到边城,光是运费就是几倍于采购成本,再加上制作茶砖的损耗,运到地头一斤茶叶的成本至少六七百文。
到了边关,官府还要抽两成的关税,进入边城又要按照货物的销售价格,征收一成的交易税。
如此算下来,一斤茶叶的成本至少要一贯钱以上。十万斤茶叶的成本就要十万贯,这样的大额成本,一般的小商人根本接不住。
即使是如此高额的成本还是有几十家茶商参与了竞争,商人们也不傻,只要把茶叶运到边城那就是稳赚不赔的买卖。
无非就是压的本钱太大,一年只能有一次交易,可是干上一次就能吃上一年,这样的好事没人会反对。
竞争的多,名额只有十家,为了保证公平,皇家粮业采取了抽签的方式决定出十家茶商为互市指定茶商。
其余商人也不用灰心,完全可以进入其他不受限制的行业,比如布匹、纸张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