谷策 太上皇已经把话说明白了,朝臣们当然明白。这金山的事一定要做到有理有据地收回国有,不能让百姓感觉到这是朝廷在抢占私人财产。
朱祁钰回到丹陛上坐好问道:“刘爱卿!你是亲自点验黄金之人,你给众位爱卿讲一下这金山的黄金。”
“臣领旨!”刘承江出班领旨。
“太上皇陛下出海一年多的时间,在大海上渡过了半年时间,留给太上皇陛下生产的时间只有半年,半年时间,金山产出了二十万两黄金,其中五万两用作了所有的成本开支,利润十五万两。
以现在大明的金银比例,这就是四百五十万两银币的利润,依次推算全年的利润一定会超过一千万两。”
一千万两,这个数字一下子就让群臣的眼睛都红了,大明朝如今一年的税赋总额才刚刚突破两万万两,这么一个金矿一年就能产出二十分之一的大明财政收入,这是妥妥的膏腴之地啊!
“陛下!这金山一定要掌握在朝廷手里,绝对不能掌握在私人手中!”群臣几乎是异口同声。
朱祁钰这个气啊!朕的父皇已经明确了这金山是要交给朝廷的,现在是让你们拟定一个能够向天下交代的章程,用得着你们喊口号吗?
“朕让你们商议这金山该怎么拿到朝廷手中,不是让你们在这喊口号,难道你们耳朵聋了吗?没有听到父皇刚才的话!”朱祁钰难得的发了飚。
这是朱祁钰登基一年多来第一次发火,群臣的脸皮都有些发热,这是皇帝在赤果果的骂他们不要脸了。
朱祁钰很清楚朝臣是什么心思,他们就是想着要太上皇拱手相送,朝廷什么都不用付出,就能拿到朝廷手里。
只有到了朝廷手里,官员们才有上下其手的机会,若是还给太上皇留下监督的权力,或者是给予太上皇一定的股权,官员们就无法大肆的上下其手。
这样一块肥肉谁看着不眼红,偏偏这样的私心是不能拿到台面上说,这便是众臣纠结的地方,若是折腾半天,自己一点儿好处没捞到,我干嘛要这么积极。
朱祁钰虽然年轻,执政经验还不是那么的纯属,但是毕竟是朱瞻基一手教出来的,一眼就看出了群臣的内心。
“陛下!您能否给臣等一个底线,朝廷你能留给太上皇多少利益?”内阁首辅周忱问道。
“你们首先要核算太上皇开发金山投资了多少,这些投资每年能有多少收益,而为了获取这些收益又需要付出什么样的成本。
这个成本包括经济成本与安全成本,金山这么大的利益,没有绝对的军事力量保护肯定会有被侵占的危险。
经济成本容易计算,安全成本怎么计算?这需要你们做出一个合理的安排,毕竟这件事是必须要在邸报上刊登的,若是让百姓误以为连太上皇的产业都能被朝廷霸占,他们的产业可有安全可言?”
皇帝的话已经给出了处理金山问题的清晰框架,那就是不但要保证朝廷的利益,同时也要保证太上皇的利益,要给天下百姓做出一个表率。
让所有百姓看到,出海是有利可图的,即使是发现了这样大型的贵金属矿藏,朝廷也会适当的给予一定的补偿,让发现者富贵一生。
面对皇帝的压力,内阁很快就拿出了决议,朝廷全面接手金山,对太上皇在金山的投资全额补偿,朝廷在金山成立大明皇家黄金开发公司。
公司拿出一成股份做为太上皇的永久股份,太上皇有权随时监督黄金公司的开采与财务开支。
皇帝要的就是这样的表态,这样一座大型的黄金矿,若是没有制约,只要官员在私下串联,用不了多少年就会被官员瓜分殆尽。
朝廷定下的黄金公司规则第一时间送到了南海子,朱瞻基看过上面的条款,将自己与唐三任所占股份改为半成。
没有人比他更清楚,这金矿的利益到底有多大,在南平州的金矿没有被发现之前,这里的黄金曾经风靡了整个世界,让这个原本的不毛之地,逐渐发展成了后世灯塔国最发达的地区。
几日后天津那边传来消息,官府已经与村庄达成了口头的拆迁协议,村民们想要看到他们未来居住的房子到底是个什么样子,因为负责拆迁的官吏无法描述出这个新的居住区是个什么样子。
朱瞻基再次启程前往天津,他要亲自去考察完村庄的位置形状,占地面积,以及通往工业区的道路是否需要重新翻修、拓宽。
只有经过实地考察之后,才能做出规划图,虽然说朱瞻基脑子里有后世太多的居民区样式,但是这些居民区首先要解决的是基础设施。
别的不说,假如建造五层建筑,如何解决居民的用水问题,一旦军民去建成,居民出行怎么解决?
更为关键的是,人聚集的多了,垃圾的产生将会呈几何数字增长,这些问题都必须考虑在前面。
这是一个系统的民生工程,朱瞻基现在已经有些后悔当时冲动接下这样的一个烫手的山芋,当时只想着房地产行业是一个利润巨大的行业,却忘记了现在的大明进行这种房地产开发要考虑太多的因素。
可是临阵退缩怎么可能是朱瞻基的性格,既然接下了这摊子事,那就把这摊子事做好。收到王仲义的消息朱瞻基搭乘火车再次来到天津,在王仲义的陪同下,来到了官府选中的一个小村子。
村子距离天津工业区十五里,坐落于子牙河(海河的支流)的河畔,大部分没有土地的百姓都是选择在工业区的工厂做工。
朝廷执行的新政,推广新式种植技术,以及耕作工具,使得地主用更少的人力就能耕种更多的土地。
这种新技术的出现更加加剧了土地的兼并,原本是偷偷摸摸的兼并土地,现在只要有钱交易合法,随便买卖,只要你按章纳税就行。
自耕农由于土地少,资金也少,买不起新式的农具,根本无法与大地主进行竞争,只能将土地卖给大地主,形成一个个的大农场。
失去土地的农民有两个选择,一个是进工厂做工,一个是出海移民,新式机械只在国内推广,并不会扩展到海外,自耕农在海外的日子过得还是很不错的。
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