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232章 章一七零 藏地游记 下(2 / 2)

当然,这对于孙为公来说不算什么,作为一个行走帝国很多地方的记者,什么样的人他都见过,也不是第一次见过这种孩子,越贫穷越愚昧的地方越有这种情况。只不过,在传说中,藏地因为厄齐尔的改革不仅做到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,人的道德水平也有极大的提高,好似天堂一般,而这些丑陋的行径把孙为公重新拉回了现实之中。

一直到雁石坪,孙为公才看到了与众不同的藏地少年,他们仍然是本地的百姓,但精神面貌完全不同。

这里是唐古拉山口南面的一个驿站,规模是比较大的。完全可以称得上一个镇子,因为翻越山口极为不容易,牲口、车马和人都会出各种各样的问题,因此在先头一支小运输队翻过之后,类似孙为公这类特殊的人提前翻越,到雁石坪歇息等候运输队。

因此,孙为公仅仅在赵昆仑的陪伴下,于傍晚到了雁石坪,却被几个少年当头棒喝。

“你们是什么人?”孙为公骑在骆驼山,走了一天的路他昏昏欲睡,被这么一声断喝吓了一个激灵,却只是听到声音,没有看到人,孙为公专门学过藏语,勉强听懂了这句话,却找不到任何人,似有鬼魅在说话。

然后,又是一句稍微缓和的话响起:“你是中原人吗?”

孙为公依旧看不到人,却已经发现声音是从道路旁的乱石头堆里发出的,他回头一看,赵昆仑的骆驼落在后面,正急匆匆赶过来。

“我是中原汉人,是来访问拉萨的,你们是什么人,为什么不现身说话。”孙为公用藏语说了一遍,乱石堆里这才走出四个少年人,他们也穿着类似赵昆仑的那种制服,却没有帽子,四个人有一个拿着燧发枪,其余三人拿着红缨枪,拿燧发枪的那个,脖颈里还系着一条红巾,这些孩子看起来年龄在十岁多些,最大的那个,也就十二三岁的模样,一脸的警惕。

四个人很专业的样子,一个上前搜身,两个人一前一后用红缨枪警戒,而拿着燧发枪的那个,在远处瞄准了孙为公。

“不要乱来,这是厄齐尔大人的朋友。”赵昆仑一边奔跑,一边喊道。

一直听到这句话,四个人才停下来,但等赵昆仑到了,也是验明了证件,然后还因为孙为公的身份问题争吵了几句,那几个孩子在抱怨孙为公不该单独行动,更不该不主动出示证件之类的话。不过孙为公没有解释,因为这些孩子还责怪赵昆仑没有照看好‘厄齐尔大人的朋友’,见赵昆仑挨骂,孙为公的心情好了很多。

“他们是什么人,好像是村子的哨位?”孙为公问道。

“是的,他们是少年团的成员。”赵昆仑帮着孙为公捡起地上的东西,解释说。

“少年团是什么?”孙为公问。

赵昆仑说道:“四年前,厄齐尔大人主持建立的一个组织,算是大同社的预备团,成员都是孩子,只有学堂里最优秀的孩子才能加入,等十四岁后,其中佼佼者就可以前往拉萨,加入大同社了。”

“那我们为什么遇到了那么多无所事事的孩子,我说的是向我伸手要东西的那些。”孙为公收拾好东西,与赵昆仑一起牵着骆驼走向了镇子。

赵昆仑叹息一声:“原本,我们是准备让所有的孩子都有学可以上的,但实在是没有那么多的教育资源,尤其是老师太少了,而且,并不是所有的家庭愿意让孩子上学,即便是免费入学也是如此。”

孙为公对此倒也深有感触,与帝国的广大农村一样,孩子也是家中重要的劳动力,尤其是对藏地这样一个以牧业为主的地方,人口的多少直接与畜群的大小直接挂钩。而藏地又是一个地广人稀的地方,大量的牧民分散在广袤的草原上,在这样的基层普及教育,显然是非常困难的,需要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支出,而对于藏地大同政权来说,是很困难的。

目前来说,大同政权仅仅是确保一个家庭至少有一个孩子入学。而即便是如此,大同政权的教育普及水平也已经超过了帝国的平均水平。

赵昆仑见孙为公对这里的教育很上心,于是把孙为公安排住在了雁石坪的学校里,而这也是现实所需,因为不仅有大量的商团、运输队从北向南而来,而且去年前往拉萨的那支理藩院使团也已经北上,一部分已经入住了雁石坪,让这里的住宿资源捉襟见肘。

在学校,孙为公看了孩子们的教材,也明白了为什么帝国会允许甚至支持这么一个独立的政权存在,即便全国都完成了外藩改制,这里仍然处于相对独立的状态。

学校的教材就是以理藩院归化学堂的教材为主体,进行了部分增删和改编,增加的多是历史上反抗暴政的内容,而孙为公与孩子们快速打成一片,就是因为孙为公可以为他们详细讲述有关明末农民起义的故事,从李自成到张献忠,都是这里的孩子耳熟能详的名字。相对于帝国历史教科书中,把这样的农民起义者给予中性的评价,在大同政权的教科书了,他们完全就是正面的。

因为大同政权认为,他们是反抗剥削,反抗暴政的先驱。大同政权现在践行的土地改革似乎也是那些农民起义者的延续。

虽然孩子们在大同政权治下,但对帝国仍然充满了认同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