而在原历史中,没有动员外藩蒙古和包衣兵,而在本书中,这两者先平叛后进入辽东、朝鲜。
而反过来说,作者君认为1649年是满清最危险的一年,如果这一年,明军、西军、顺军和合众国、鲁监国可以联合起来,那就是光复的节奏了,可明朝醉心党争内斗,西军经营云南一亩三分地,顺军被打残,鲁监国盘踞舟山,合众国又被明朝排斥,所以没有抓到这个机会,其根源还是在缙绅士大夫阶层的专权、党争和排斥其他抗清力量,因此干掉他们,至少解除这个阶层的权柄,才是抗清的希望,当然,这一步被孙可望1651年做到了。
而这是主角不能做的,如果做了,我相信那些明国官员肯定是选择对合众国宣战的。
第三方面就是满清的内斗,在原本历史中,豪格、济尔哈朗都给多尔衮的战略造成过麻烦,而在本书中,这二人被压制住了,布木布泰与代善充当了润滑剂和和事老的作用,但作者君并不认为这是有意的美化与增强满清,作者君一直以为,爱新觉罗家族的斗而不破是成就满清王朝的关键因素。
比如努尔哈赤杀舒尔哈奇却重用其子阿敏,皇太极杀阿敏而重用其弟济尔哈朗,顺治清算多尔衮和多铎,却重用多铎之子多尼,当然更大的体现在于豪格与多尔衮的争夺皇位,在那个时候如果爱新觉罗没有取得妥协,就没有入关的事儿了,作者君一直有个感觉,爱新觉罗的对手越强,这个家族越团结,也越能忍耐,对手越弱,反而容易搞一些内斗。
主角的穿越让满清面临更多威胁,所以他们也减少了内斗的损耗。其中的方式就是支持多尔衮。
其四是多尔衮的孤注一掷,1649与1650两年,多尔衮的策略就是不顾一切,消灭明朝,以至于可以容忍合众国占据胶东这一畿辅之地,先南明后东番是多尔衮的核心战略。
多尔衮其实没得选,因为合众国是一个海洋势力,来去自由,假如多尔衮一定要先打下胶东,就得调集十五万到二十万军队,在军队没形成规模之前,合众国就打,对方实力增强,果断撤退,让多尔衮一拳砸在空气上,西南与山东哪里都不讨好。
正是因为孤注一掷,所以大量的军队和军事资源投入到西南,造成西南局势更为崩溃。
第五就是合众国无恶意的挖墙脚。
在两广挖了惠藩、忠贞营,在东南把鲁监国麾下的精兵调往了朝鲜,导致两广抵抗力量削弱,而浙江福建牵制变小。虽然主角从未想过坑永历和西军,但事实就是如此。
而从事后诸葛亮的角度分析,假如各方势力云集西南,挡住清军最强一波,会如何,可以想见,历史轨迹肯定会变,而战局平衡肯定不会变,如果合众国加入西南战场,就会造成一个事实,那就是永历朝廷可以在合众国和西军中间玩平衡,还有东勋西勋夹杂其中,就再也没有人可以架空士大夫的权柄,也无人可以整合南明一方的资源,守住了西南,最后也是内斗党争,根本毫无意义。
其实本书中,抗清胜败的关键有两个,其一,有没有人能把永历一脉的实力整合在一起,架空士大夫的权柄,解决内斗党争问题。其二,做到第一件事的人,有没有意愿与合众国合作抗清,或者说,能不能拿出合理的条件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