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听上将的话,罗贝克中将基本就猜到了内容。
“说的没错,我这位继任者很聪明,将马耳他的遭遇又发电报向我报告了。”
“那么你打算继续不回复他?”
面对参谋长的询问,卡登眉头一挑道。“你让我怎么回复,是告诉他固守待援还是为王国尽忠职守?”
说到这里,卡登上将气愤的继续道。“我们地中海舰队实力远不如意奥的舰队,他们有12艘战列舰5艘战巡,而我们只有10艘战列舰以及3艘战巡,在实力上我们就低于对方。之前我提议让法国人的战舰加入我们,结果那些法国人以这些战舰需要保卫其地中海海岸线为由,直接拒绝了我们。
我不知道他们四艘战列舰面对意奥舰队时,怎么保护海岸线,难道龟缩在岸炮的保护下么?向伦敦申请调战舰增援我们,结果给了我们一堆没用的前无畏,就没给一艘能用的无畏舰。这些该死的官僚,他们眼中就知道保卫本土,地中海被人切断了,亚洲的人员物资都想走好望角么。”
别怪卡登上将发火,因为其早在上任之前他就向伦敦反应过,地中海舰队实力不足,对主要目标意大利达不到威慑的目的。而海军大臣丘吉尔一口答应了他的要求,表示将向地中海舰队派出不低于四艘战列舰的增援。面对年轻丘吉尔的保证,卡登随后欣然上任。
不过他没有想到的是,这位年轻的海军大臣后面的举动。
在他上任之后,海军部随即宣布将8艘战列舰以及二十余艘中小型战舰调往地中海舰队。你看这比承诺的高出了一倍,是不是很够意思。不过等卡登上将见到这八艘战列舰之后,才火冒三丈。
因为这调到地中海舰队的,根本不是他需要的无畏或者超无畏战舰,而都是一些老态龙钟的前无畏舰。也不能说起老态龙钟,因为这些战舰服役不过十多年,还处于状态正佳的阶段。
不过看到这八艘前无畏,卡登上将宁愿其打个折,要两艘无畏舰。
因为这些战舰哪是增强地中海舰队,不拖后腿就不错了。
当然火大归火大,卡登上将只能承认自己看走了眼,让那名年轻的海军大臣给糊弄了过去。
而发了一通火之后,卡登看着自己参谋长道。“现在我们联合起草一份电报,要求本土抽调战列舰支援,至少要有两艘,而且不能要前无畏舰了。”
“没问题,我们联合起草吧。”
深知地中海舰队情况的罗贝克中将,随即就同意了司令官的话。至于伦敦满不满意,他现在管不了。但是他知道,如果地中海被意大利人夺取了制海权,他和卡登都没好果子吃。只要阻止意大利人夺取制海权,那么一些出格的举动也将被原谅,因为胜利者不受谴责。
随后一封地中海舰队司令与参谋长联合起草的电报,被发往了伦敦。
对于卡登与罗贝克要求得到无畏舰增援的电报,让伦敦方面感到为难。原因很简单,大英帝国虽然战舰不少,但是既要保证本土不受德国公海舰队威胁,又要在地中海压制意奥海军,根本就不够用。
经过海军部资深将领的计算,目前英国海军只能保证一个方向不失。而考虑到本土的安危,所以伦敦方面就只能先保证本土舰队。
但是看着卡登与罗贝克的电报,身为海军大臣的丘吉尔有一些犹豫了。
于是他找到费舍尔商议起来。
“元帅,这是卡登发来电报。”
在威名赫赫的费舍尔面前,哪怕是目前年轻气盛的丘吉尔也是规规矩矩的。
接过这份电报,费尔舍认真看起来。
电报内容其实很简短,就是鉴于意大利对马耳他虎视眈眈,卡登想要得到至少两艘战列舰的增援。
不过虽然电报内容简短,但是费尔舍看得很慢,等看完之后,他看着丘吉尔道。“那么你的想法是什么?”
“我不想将马耳他丢给意大利人,我想给卡登上将派出增援。”
丘吉尔这话,要是在伦敦的其他场合,绝对会掀起轩然大波。不顾忌本土的安危,执意削弱本土舰队,这还不让他海军大臣的宝座坐不稳。
不过费舍尔知道,眼前这位可没有那么简单,随后他问道。“你具体计划是什么?”
看到老元帅问起,丘吉尔开口道。“我的计划是这样,偷偷从本土舰队抽调出四艘战列舰,让他们日伏夜出,溜进地中海,然后与地中海舰队汇合,打意大利人一个出其不意。”
虽然丘吉尔说的很简单,但是费尔舍知道想要做到绝对不简单,至少需要足够的配合,而且还需要周密的计划,另外一点点好运也必不可少。
听完丘吉尔的话,费尔舍没有立刻回答,而是在脑海中计算其可行性。
首先需要本土舰队的配合,其次时间要恰到好处。去早了不行,因为这位导致本土舰队实力降低,德国人知道了绝对会倾巢而出。去晚了也不行,那样会导致地中海舰队在没有得到增援的前提下,与意大利舰队遭遇。
良久之后,费舍尔元帅开口道。“风险不小。”
听到这话,丘吉尔露出苦涩的表情。“我也知道,但是大英帝国承担不起,丢掉地中海的制海权的责任。都怪议会之前不愿意多给预算。让我们海军现在顾此薄彼,根本没办法兼顾两个方向。”
此时丘吉尔完全忘记了,几年前他还是商务大臣时,阻挠海军预算通过的事。
对于丘吉尔的话,费舍尔现在没办法直接表态。“这样吧,我让海军军官先制定抽调悄悄四艘战列舰到地中海作战的计划,我们先看看是否具有可行性。”
既然费舍尔都这样说了,丘吉尔当然知道这事急不得。要是弄巧成拙导致计划失败,他可就会成为海军的罪人。
但是有一点他知道,费舍尔动心了,要不然也不会说风险不小这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