但是天子有这样的雄心壮志,那么身为大臣,身为阁臣,他们唯一的选择就是跟紧皇帝的步伐,坚定不移的走下去。
在这条路上不能有一丝一毫的动摇,为此他们还要替天子挡住来自朝堂上的物议。
或许朱厚炜自己都没有想到,通州之行竟然能收获这等意外的效果。
要知道自古以来,君权和臣权的博弈就没有停止过,君王强势,那么大臣被压制,权力自然就少,君王弱势,那就容易诞生出权臣,操控权柄进而权倾朝野!
然而现在朱厚炜只是让内阁见识了另外一个世界,就让诸老选择放弃了争权,主动和天子站到了一边,真要说起来,内阁已经算是背叛了官场。
在大明,内阁官员说起来是皇帝的幕僚,可实际上到如今,内阁早就成了满朝的主心骨,内阁握着的权柄在很多时候,就算是皇帝都不能等闲视之。
比如封驳。
封驳完全可以说是臣权对抗君权的极致,拥有封驳权的内阁可以驳回皇帝的旨意,没有内阁盖章的旨意直接作不得数,可以想象,君权被限制到了什么地步。
比如商税,朱厚炜要征收商税,满朝大臣肯定是不愿意的,那么皇帝要颁布征收商税的旨意,就必须得到内阁的同意,否则商税就征收不了。
最后内阁之所以没有否决朱厚炜征收商税的提议,是因为朱厚炜扣的大帽子太狠,让内阁根本没有反对的理由,这是理由,不是权力!
万历年间,朱翊钧就想干过征收商税、矿税的事,只不过很显然被文官集团集体抵制了,但是抵制岂能让已经快穷疯了的万历皇帝退缩,于是矿监出现在历史舞台上。
矿监的出现,让万历皇帝的兜里有了银子,这日子过的才像是个皇帝,然而万历也彻底背上了贪财、与民争利,奢华无度等等被载入史册的恶名……
所以朱厚炜想要施行什么大政,最喜欢干的事就是对内阁以理服人,内阁要是非要非暴力不合作,那他也不会介意用一用宦官这柄双刃剑。
当然,有了通州之行的意外收获,来自内阁的掣肘以后将会少上太多,至少朱厚炜也犯不着每次去和内阁以理服人了。
只不过就算内阁七老选择站皇帝这一队,可他们终究还是要代表儒家读书人的基本利益的,也就是说在一般的问题上,哪怕是皇帝要大刀阔斧的去改革,内阁也不会提出太大的质疑。
但这一切都有底线,内阁的底线就是天下读书人的底线,一是主要利益,二是道统!
这两者没有丝毫妥协的余地,内阁七老也不敢妥协。
道统不用多说,这关系到儒家的传承,若是这块阵地都守不住,别管是杨廷和还是梁储、蒋冕都必然成为儒家的罪人,永远钉在耻辱柱子上面,永世难以翻身的那种罪人!
别想什么身后名,要知道写史的笔杆子还是儒家,这届内阁把道统都折腾的半死不活了,还指望儒家把你写成好人,还指望他们给你弄给褒义的谥号?
自欺欺人都不带这么玩的……
另外就是利益,利益的核心是土地免税,这个更是无需多说。
这两点是内阁必须坚守的底线,坚守住便能功成身退,坚守不住的话,那么下场十有八九就只有一种可能。
别管你是死了还是活着,儒家的笔杆子铁定把你黑出翔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