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91章 大唐财政报告(四)——隐患安禄山(2 / 2)

除此外,通过各边镇的军费开支,杨钊也重新审视了皇甫惟明招惹祸端的直谏的真正原因。

为什么偏偏是皇甫惟明跑回来说李林甫的坏话?

真实的原因恐怕也不是他与韦坚亲善,而是在这份军费开支清单上。

陇右、河西两镇军需紧张,必定要向朝廷索要,包括两镇越来越频繁的军事活动,也是在向朝廷缴纳索要军需的资本,然而,朝廷早已不堪两镇无止境的狮子大开口,双方的矛盾,就此埋下。

皇甫惟明能做的,恐怕也只剩下扳倒李林甫,由自己扶持一任宰相上台,新宰相投桃报李,能扩大对两镇的钱粮输送,让他安心统兵。

朝廷的五千万开支中,四千万都分给了各边镇,余下的便只剩一千万了。

这一千万里,六百多万都给了宫里。

照理说,六百多万贯石匹端并算不多,毕竟太极宫、大明宫、兴庆宫三大宫殿里,各色宫女太监工匠加起来几万人,花销也不少。

还有龙武军这个群体。

李隆基坚持每月都他亲自来向龙武军发放军饷,所以这笔钱,也得从宫里掏。

可在如此紧张的财政情况下,这六百万就显得太多了些。

尽管如此,喜欢大手笔赏赐的李隆基还是得时常为钱财头疼,不得不从太府寺里调用土贡,经常去藏库内索要钱财,甚至设立宫使去京城内强征财物……来填补亏空。

这也是李隆基仰仗王鉷的地方所在。

与以往的户部官员不同,王鉷从来不会抱怨钱财短缺,还贴心地进言说,他拿出给宫里用的钱财都是租庸调以外的,既没有加重百姓赋税,也与国家经费无关,本就是该圣上享用的。

不管朝廷的财政有多紧张,王鉷每年都会将六百万贯钱准时送入藏库,以供宫里的人随时取用。

其实,王鉷还算是有点操守的,至少他没有破坏制度,把钱财直接送进宫里去。

比他更没底线的是后来的杨国忠。

后者直接把左藏库的支配权移交给了宫里,把左藏库变作了李隆基的私人金库,视国家财政制度为儿戏。当然,后来的杨国忠也赢得了李隆基更大的信任。

至于王鉷为何敢大言不惭,说他能每年从租庸调外敛聚起六百万的巨款,就非杨钊这个度支员外郎能查出来的了。征敛这块,得从户部的账簿上才能看出端倪来。

而王鉷个人有没有贪墨财政,也不是能从度支账面上能查出来的。他好歹也是户部侍郎,是不会在账簿上留下漏洞的。他完全可以从发放到各边镇的巨额军需中克扣一部分下来,然后再想办法把这部分钱转嫁到转运耗费中,凭着这个时代的记账手段,是不可能单从账簿上追查得出来的。

所有财政开支中,就只剩下了四百万不到。

帝国所有官员的俸禄,疆域内所有官道水道的开凿维护,城池维修,水利工事,各地洪涝旱灾的赈济,等等,就只有从这四百万里分摊了。

这或许也是杨钊在扶风所见的,基层官府行政能力薄弱的关键所在。

帝国的财政,根本养不起一支庞大的官吏队伍,更不可能让这些官府具备强有力的行政能力。

没有钱,单凭一顶官帽子,是办不了事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