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60章 八岁杀人的严武(2 / 2)

在座众人也立即捧场。

杨钊心里清楚,这些人并非是为他喝彩,为的是他的身份。

试想,在座已有了韦家的人,韦家背后便是太子,又有了皇甫惟明的亲信随从句安西,还有了李林甫的仇敌严挺之的儿子严武,如今又添了京城内圣恩日隆的杨家的人。

怎么能不令他们兴奋?

杨钊可不敢像严武那样托大,忙站起来团团揖道:“今日见到众位英豪,杨三深以为荣。”

没想到这时候严武反倒开口了:“你就是杨钊,扶风县尉杨钊?”

严武自进来后便自斟自饮,对满座人不曾正眼瞧过,别人赞颂或指责他时,也浑不在意,不予回应,显然是没将任何人放在眼中,极为狂妄。

但这样一个狂妄的人,居然主动开口了。

在座众人无不惊讶。

杨钊更惊讶,因为他压根就不认识严武,两人间更不可能有任何交集。

“正是,杨某入京之前,曾任扶风县尉一职。”杨钊诧异道,“严兄是从何处得知的?”

“听杜甫兄说起过,说你才干不凡,为民解忧,还是个难得的好官……”严武说着朝杨钊上下打量了几眼,“没想到却是个白脸郎。”

在这个时代,白脸郎是骂人的话,相当于说人空有一声好皮囊,腹中却是草莽。

韦芝忙出来圆场:“严武兄弟这话可就不对了,常言道人不可貌相,杨兄便如是。没想到两位之间竟有如此缘分,这可太好了,正所谓满座英豪、齐聚一堂,来来来,我们满饮此杯。”

杨钊没有回应严武。

因为他突然想起来了,他还真听说过严武这个人。

在高中语文课本上。

别看严武现在只是个无官无职的游侠,但他后来发展得相当不错,做了蜀地的高官(杨钊猜,应该是做到了剑南节度使的位置上),他跟杜甫的交情确实不一般,所以在安史之乱后,杜甫才会千里迢迢去蜀地投奔他。然而李白却早看出严武虽勇武过人,却为人暴虐,力劝杜甫不要入蜀,因而写下千古名篇《蜀道难》。

(这是杨钊的高中语文老师说的。后来杨钊知道了,事实并非如此,因为《蜀道难》写于安史之乱前,那时的杜甫压根没动过去蜀地的念头。之所以有这种说法,不过后世文人的美好幻想,给这两位诗坛奇葩附会出的一则因缘罢了。)

但严武日后的发达却是事实。

再结合韦芝讲述的严武八岁杀人的故事,杨钊大概能猜到严武为何会发达了。

所谓时势造英雄,安史之乱让帝国突然陷于乱世中,文官的地位急剧下降,相反武将成为了帝国的主宰,严武这种动辄要杀人的狠角色,自然能在乱世里如鱼得水。

再看严武杀人后的辩白,可知他又不是一味的鲁莽,脑袋里还是有东西的。

而他是严挺之儿子的身份,又给了他日后进身的平台。

因为在李林甫一死,便被杨国忠掌控下的朝堂打成了奸贼,被开馆曝尸,那些曾受过李林甫打击的人,出于政治需要,自然会被重新追认或提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