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7章 规模效应和组织分工(1 / 2)

“我先给出第一个词,叫规模效应。

“举个例子,房主管应该听说过草场牧马吧?

“我在军营里见过,十几个人便可以负责一个草场,里面可放养几百甚至上千匹马,而如果把这些马拆分给每个人去放养,结果会怎样呢?军营里也有不少饲养马匹的单户,事实便是,一户人最多只能养殖五到六匹马……这就是规模效应。”

杨钊说完后,留出时间让房主管去回味。

房主管若有所悟:“就好比,十个人的力量,是比不上刚好十个的一伙人的……”

“正是。”

杨钊接着道,

“第二个词叫组织分工。房主管想过没有?以户为单位进行农业生产,其实是一种非常低效的方式。

“我们可以把人力看做是一种资源,就好比肥料、水灌溉、农作物、畜力等等,在农业生产过程中,它们各自发挥着作用,其实也都可视作一种资源。散置的资源,必然导致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,其本身就是一种浪费。

“房主管见过炼铁没有?人们能将石头锻炼成铁,是因为那些石头并非普通石头,里面本身就含有铁。可是,许多石头里都含有铁,为什么不能统统提炼出来呢?就因为资源散置了,那些石头里的铁太少了。只有那些含有大量铁的石头,才能最终被提炼成铁,也才是有价值的石头。

“所以,若我们能破除户的单位,将所有人组织起来,再进行统一分工,让人们去干他们专长的事,并只干他们专长的事……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,那土地上的产出,肯定会提高的。”

房主管再次陷入了沉思……

因为杨钊讲的这些道理并不好理解。

因为杨钊讲的压根就不是他之前管理土地的经验,而是来自后世的经济学理论。

财务出身的杨钊自然是学过经济学的,生产力、生产关系、生产方式……这些经济学当中的基础词汇他耳熟能详,他也比一般人更了解这些词语背后的含义和作用。

生产力高速发展,是现代社会得以形成的根本原因。

可在科技凝固不前且缺乏科技意识的古代,要想推动生产力前进,实在是太难了。

以现代社会急速发展的两三百年回头看去,漫长的几千年的古代社会的发展,便似一只老迈的蜗牛在地面上艰难爬行一般。

说回到古代农业上来,杨钊不是农业专业出身,对这方面的知识储备有限,所以他发明不了高耐旱、高产出的农作物,也更新不了这个时代的农耕工具……

他唯一能想到的,便是从生产方式上入手。

规模效应和劳动力组织分工,正是他在这种理念下提出来的。

这也是他要找房主管谈判的原因之一。

因为房主管才是玉溪园土地的实际掌控者,他有条件去实现杨钊的理念。

而且杨钊相信,能将那些佃户组织起来对抗官府的房主管,也能理解他提出的那两个概念。

房主管思考完了,眉头紧皱,盯着杨钊问道:“你的意思是,让我把那些土地集中起来,把那些土地上的佃农也集中起来,然后所有人一起耕种?”

“对。”

杨钊进一步详细地解释,

“这样做不但最大化土地和人力资源的利用,还能使里面的灌溉、畜力和耕具等资源都得到最大化利用。唯一需要担心的,便是佃户们统一耕种后,会缺少为自家耕种的积极性,如何将他们充分调度起来,还要房主管多费点心事。一味用强是不行的,最好能有点奖励手段。”

“照你说的这么做,真能提升土地产出?”

房主管仍是不敢相信。

毕竟杨钊所说的,他闻所未闻。

“能。若房主管仍不放心,我可以再退一步。五百顷土地里,除杏林乡已登记入册的一百三十顷,余下的三百七十顷里,房主管只需拿出一百顷来实验。还剩下的二百七十顷土地,我通通归还,算是我向房主管缴纳的保证金。如何?”

“哈哈哈!杨县尉这时倒学会痛快了……”

房主管想着想着又大笑了起来。

并摇了摇头:“杨县尉今天跟我说的这些话,若换了旁人来跟我说,我一定会把他当成一个疯子。但偏偏却是杨县尉你来跟说这些……”

杨钊接过话来:“这话是我从嘴里说出来的……房主管你会相信的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