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61章 一百五十一章风云骤起(1 / 2)

“道长,我家夫君还有多久才能够醒来?”

后院凉亭旁,秦湘,燕赤霞二人不知何时,来到此处。

秦湘一边用手绢,细心地给李锦擦着口水,一边担心的询问张一别。

此时李锦的睡姿,活脱脱像一个痴傻呆儿,无论外界发生什么声响,动作,都难以惊醒他这个梦中人。

张一别坐在一旁的茶桌前,颇有闲情雅致的玩起了茶道,面对秦湘的询问,其呡了一口,手中茶盏内的清茶,古井无波的回道。

“这才睡了多久?不过三四个时辰罢了,且早得很呢!

丫头,这小子也不知道,前世积了什么德,今生能有你相陪,看得老道我,这个方外之人,也是颇为羡慕,眼馋的很呦!”

“道长莫要打趣小女子了,夫君如此,可会有所不妥?”

秦湘听到张一别的调侃后,站起身走到小湖边,以湖中清水,洗涤沾满李锦口水的手绢。

虽然张一别嘴上说了没事,但秦湘还是忍不住再三询问了一遍,毕竟事关李锦的身家性命,再怎么谨慎也不为过。

别看秦湘,此时节行为做派,温温柔柔的,好似一个贤妻良母,其言谈举止,对张老道也是客气尊敬的很。

但不论是她还是燕赤霞,乃至张一别,都知道,秦湘的心里,其实并不信任张老道。

若不然也不会只是洗个手绢,都要等燕赤霞起身,站在李锦的身旁了。

对此张一别并不在乎,世上本无事,庸人自扰之。清者自清,浊者自浊。

别的不谈,单论心境上的修炼,称张一别一句“谪仙人”也不为过。

“放心,放心!丫头,你与其担心那个臭小子,还是多关心,关心你自己吧!重修之事,宜早不宜迟,拖得久了,你体内原本开合的穴窍,也会因为久久得不到法力的滋养,而逐渐闭塞。

老道我对这女修之法不甚了解,更别提还是左道魔功了,要不然还可以指点你一二。

唉!可惜了你这一副好根骨,若不是你修魔功已深,一身根基皆系于此,转修其他中正平和之法,你未来的成就,绝不在那臭小子之下,现在嘛……”

张一别说到关键之处,禁言不语,不住地摇头叹息。

秦湘是自家人知道自家事,其并没有因为张一别的言论,而有任何情绪上的负面波动。

待其洗净手绢后,重新回到李锦的身旁,路过张一别的面前时,盈盈下拜,给他道了个万福,这一礼,算是感谢其刚刚的一番好意吧!

“道爷!我家夫人的修行,便不用你操心了,谁说旁门魔功就不能得道?”

秦湘这边刚想着给李锦继续擦口水,却是不曾想,李锦突然惊醒过来,并一把揽住秦湘的柳腰,拥佳人入怀,仓促之间,着实让其一惊。

被李锦吓到的可不止是秦湘,刚刚还老神常在的张一别,见李锦这般早醒,瞬间站起身形,点指李锦,气得吹胡子瞪眼道。

“败家的小兔崽子,你怎么这么早醒过来了?”

李锦听了张一别的喝骂后,先没有理睬,其手指掐诀,稍稍推算了片刻后方道。

“果如我所料,这魇铸之法的黄粱一梦,所折寿元,和入梦的时间长短有关。

我提前醒来,却是少折七八十的寿元。

张老道,你可真不讲究,这么重要的事竟然没提前告诉我,真当我的寿元是大风吹来的?”

“混小子,能得祖师教诲,面授神通,是何等的千载难逢之机,你竟然为了区区几十年的寿元,而错失良机,你,你……你真是要气死老道我了!”

张一别被李锦气得手都颤抖不停,骂道最后,平日里巧舌如簧的他,竟开始语塞起来。

“嘿嘿!道爷,你怕不是修道修傻了吧!我且问你,祖师所授神通,你百年间得了多少?”

张一别被李锦这突然一问,愣在了当场,其略加思索后答道。

“祖师神通,神鬼莫测,我比之犹如萤火同皓月,哪里有相提的可能?

其授之法,由浅入深,我初时多有不通,大概百年间,有如今的七八成吧!”

李锦闻言一笑,抱着秦湘站起身来,郑重的对着张一别说道。

“虽然你这老家伙,浑身上下全是毛病,又爱装神弄鬼,但于修炼天资一上,我不得不承认,你的确要比我强些。

但连你后期进展都如此缓慢,我又何必为了多听那一两门,有可能根本入不了门的神通术法,而放弃几十年的寿元呢?

我且问你,现如今你的六甲奇门可有长进。”

李锦这话,却是让张一别老脸一红。

当年张一别修炼六甲奇门,就颇为不顺,时隔几百年后,其依旧如此。

别看表面上张一别的推算术数,很有两下子,但就凭这点术数基础,距离掌握六甲奇门,却还是差得远着呢。

这一问,张一别沉默不语,但李锦已然得到了自家想要的答案。

修炼这玩意儿,最是公平,也最不公平。

只要一点灵光现,得了法门,立地顿悟,片刻间渡劫飞升亦有之。

反之一窍不通者,习练神通术法,大道传承,得宝山亦空手而归。

这道理李锦明白,张一别也懂,修真界大部分修士皆知,但事到临头,自家能及时醒悟者却是少得可怜。

一遇到自家头上,便开始相信“勤能补拙”了,但在李锦看来,及时放手,未尝不是一种修行。

古往今来,成仙得道,称尊做祖者,哪一个也不是通过勤学苦练,勤能补拙上来的。

如果勤奋有用的话,这世上便没有了天才。

这一点李锦比张一别看得开,或许张一别以前也同李锦此时心境一样,只不过岁数大了,得道无望,将要轮回,便想将希望寄托在后来人身上,便如同父母总是想让孩子,弥补自家年轻时的遗憾一般。

可细想来,自家的“孩子”,自家做父母的,能不知其是什么德行么?

谁又能比谁强到哪里去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