反正你不卖有别人卖,那些出头冒尖带头反抗的白人牧场主的就会上了黑名单,最后被各大毛纺厂联手打压破产,这种情况屡见不鲜。
阿根廷毛纺织业总会在这里就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,逐渐形成势力强大的行业工会,将该行业经营成非华人莫入的地盘。
总会举办活动时,通用语言就是华语,那些应邀参加活动的白人政府官员压根儿一句话也听不懂,只能大眼瞪小眼的尴尬站在一边。
财大气粗的华裔老板背靠着强大的帝国,根本也不鸟这些当地官员,遭遇到不公平待遇会投诉到公使馆,他们的关系往往都通到政府高层,是总统府的座上宾。
情况从几年前发生变化
三年半之前,竞选上台的新总统阿维利亚内达是一名意大利裔白人,热情有理想而且冲动,对社会改革很有一套自己的想法,属于激进的民粹主义者,在竞选中曾许下了各种美好诺言,这也包括税收改革。
所谓“税收改革”就是劫富济贫,总不能反过来实施吧?
阿维利亚内达政府上台,曾引起当地占据主导地位的英资财团和华资财团忧虑,担心阿根廷改变当前开放的经济政策,英国和大洋帝国曾经先后照会,请阿根廷外交部门负责人阐述新政府的经济政策,以消除资方的顾虑。
阿根廷被誉为“牛肉和红酒”之国,这两项大宗产品再加上谷物的出口占据阿根廷的半壁江山,而这恰巧都是英国商人占据主导地位的领域,阿根廷全国超过2500英亩的大农场,只占农场数的8%,却占据全国七成最肥美的土地,大部分都为英裔商人所有。
根据1906年的统计,英裔商人在阿根廷投资总额超过4亿6000万英镑,是该国最大的外来投资者,在阿根廷耕耘已经有150年以上,其影响力最大。
得益于阿根廷门户开放政策,花旗国和大洋帝国商人都是后来者,在经济总量上占据的比例不高。
阿根廷出口量最大的产品是牛肉和谷物,下面才是羊毛,矿产品与红酒,其1852年仅有700万头绵羊,到1898年猛增到1.1亿头绵羊,至1907年已经发展到1.6亿头绵羊,势头十分迅猛。
阿根廷的潘帕斯拥有世界上最肥沃的土地,但缺乏资本和劳动力。英国作为阿根廷农牧产品的主要消费者和出口国,首先带来了大量资本,英国资本主要投资于铁路、港口、包装厂和公共设施。
发誓要革除利弊的阿维利亚内达政府上台以后,引起社会上普遍担心,最初一年半的总统任期看起来雷声大雨点小,英国和大洋帝国以及花旗国资本渐渐也就放下了心。
改变源自于两年多前
从各种渠道传出经营毛纺织业华裔老板身家丰厚的消息;
某个毛纺厂老板女儿出嫁,昂贵的陪嫁品价值上百万比索,而这仅仅是其财富的一小部分。
不差钱的华裔老板大举进军矿产业,在周边各国和阿根廷境内动辄上千万比索投资,购买农场,购买矿山,挥舞着钞票疯狂买买买。
据说毛纺总会一次普通年会就消耗掉了1700瓶法国香槟酒,还有各种昂贵的食材,美女如云,奢靡无度,门口停放的豪华汽车就像汽车博览会,当真是发了大财。
各种财富消息以及新闻媒体的猎奇报道,自然引起了部分人的眼红,要知道这可都是阿根廷羊毛身上赚得的丰厚利润,这种嫉妒心态下不断的放大,直到出现了一种加税的声音,目标直指华人主导的毛纺织业。
很多人都忘了,在大洋帝国资本进入之前,阿根廷只能卖羊毛,根本不具备一丁点的加工能力。
于是乎,在各种势力推波助澜之下。
被贪婪蒙蔽了双眼的政府推出了这项足以引发巨大波澜的政策,结果毛纺织业总会态度强硬,在协商不成的情况下大幅度削减产量,停工停产,从而造成大量毛纺织工人失业,令事态一发而不可收拾,引起社会剧烈动荡。
阿根廷以富裕闻名于世,位列世界第九大经济体,也拥有占据社会三成的中产阶级群体,财富金字塔尖的一小部分人更是富得冒油,让人只看到这个国家美好的一面,被誉为“牛肉和红酒”之国,令欧洲人都羡慕不已。
但是阿根廷社会相当奇葩,没有小农阶级,在中产阶级和贫苦阶级之间产生了一个断层。占据社会5成的人口是贫苦佃农,以高乔人为主,他们没有丝毫的土地,只能依靠为大牧场主,大农场主耕地为生,处于被剥削和压迫的最底层。
大量的移民劳动力往来不绝,造就了阿根廷的繁荣,最初的移民主要是进入农牧场,成为垦殖者、佃农和农业工人。
后来的移民常常进入城市,在交通(特别是铁路)、加工(毛纺厂及手工业)和服务业寻求就业机会。
那些动辄数千英亩,数万英亩的大农场主占据最肥沃的土地,往往有效利用的只是很少一部分,还有各种大大小小的白人农场主,将阿根廷的可耕土地瓜分一空。
贫苦佃农若想糊口,只能为农场主耕作土地,换取一份微薄的收入养活家庭。
这样没有小农阶层的社会结构,财富聚集在少部分社会群体手中,注定不会稳定,一有风吹草动就会乱起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