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过这对于他们已经很好了。
比如一个名叫东乡毅的扶桑的移民家庭,一个男人带着一个女人和一个孩子。
原本在扶桑的时候,他们是藩主的佃户,每个月家中的收入折合成大米大概只有50斤。
这还是正常的情况,要是收成不好的时候,甚至只能吃野菜和米糠。
但是到了东华之后,这个男人去了海岛上的鸟粪矿,除了干活累一些,矿场上臭气熏天之外,倒是没有太大的危险。
这样他大概每个月能够获得两个东华华元的收入,东华华元和复兴军的华元份量相同,是一比一兑换的。
实际上只是图桉不同。按照东华的粮价,这些钱可以购买四百斤的大米。
当然了东华这里主要产的是玉米和土豆,这些东西的价格只有大米的一半。
也就是说他一个人的收入每个月可以卖到上千斤的土豆玉米。
这么多的粮食,他们肯定是吃不完的。
所以说这样的四口之家,依靠一个男人的收入的可以过上温饱的生活了。
当然人不可能只吃饭,还有别的需求。
但是对于这些扶桑移民,这就足够让他们卖命地干活了。
东乡的妻子平时还可以打一些零工补贴家用。他们的家一般都在沿海的安置区。
因为这里距离鸟粪矿区比较近。
东华帝国一般都会将这些新移民打乱了安置。
像是东乡的家坐落的海滨小镇就有一半的华人,当地的土地大部分都是这些华人所有,另外还有少量的白人家庭。这些白人大部分都从事手工业,或者是出海捕鱼。
对于东乡一家最友好的就是这里的海鱼非常便宜,便宜到跟粮食差不多。
扶桑人喜欢吃鱼,但是一般只有贵族才能够吃得起鱼。
但是居住到东华之后,东乡一家已经要实现海鱼自由了。
妻子有的时候甚至会自己带着孩子去海边钓鱼。
东华鱼场不愧是世界上最大的渔场。
而且在这个时代还没有过度捕捞的情况。
不仅仅是温饱的问题能够解决,东乡的孩子还能够免费进入学校去读书。
官府说,所有的孩子都是女王陛下资助读书的。
东华皇室的手中有大量的产业,每年会拿出一部分收益来补贴政府开办的学校。
只是在这里学校只教授汉语、殷地安语和拉丁语。
而汉语是所有孩子的必修课。
只有拉丁人和殷地安人人的孩子可以选修语言。
像东乡的孩子只能学习汉语。当然了,他们也可以选修拉丁语或者殷地安语。
只是,在这里是没有人教授扶桑话的。
这对东乡一家没有任何影响,孩子能够上学就是他们这种平民想象不到的恩惠了。
况且孩子去上学了,妻子就可以出去做事情了。
说汉语还是扶桑话,他们根本不在意,反正扶桑人本来就用汉字。
其实,齐彬在扶桑都护府现在也在做相同的事情。
他已经看到融入大华夏,给扶桑带来的巨大的好处。
他开始在扶桑大力推进汉文化,他觉得只要在文化上跟汉人一样,那么今后扶桑人就是真正的华人了。
以后在大华夏圈,也能够得到跟华人一样的地位。
在都护府的直辖领地,不仅仅通用汉字,官员和学校都要讲汉语的官话。
那些地方上的藩主、大名更是以汉话、汉字为身份地位的象征,自己带头学了起来。
就像当年他们全面学习唐帝国的文化一样。
这是一个仰慕强者的群体。他们愿意彻底地融入强者。
这些都是齐彬的小心思,也是他当初为什么突然间倒向董书恒的原因,明明是自己的仇人。
后来他又在处理草原问题上崭露头角,表现出了很强的政治能力。
接下来在处理扶桑的问题上,他成功获得了董书恒的信任。
齐彬在扶桑已经几年时间,他做的最主要的几件事情,就是将岛上冗余的人口给组织起来,输送到需要人口的地方。
还有一件事情就是文化推广,尤其是在都护府直辖的地区。
当然了,他还在悄无声息地削弱地方上藩主、大名的实力。
这是当初建立扶桑都护府既定的目标。
回到云端城,董书同开始准备谈判停战的事情。
现在东华主要在北部与格里纳达对峙。
东线和南线都处在比较稳定的状态中。
布西人还是比较保守的,没有贸然挑衅东华。
要不然东华不介意顺着亚马逊河顺流而下。
董书同这边都已经准备好了船只。
有从复兴军那里购买的柴油机,东华能够很快组织起一支河上快速运输队。
到时候布西人在亚马逊河沿岸的那些据点有可能都要保不住。
现在东华与布西的西边和南部都已经接壤。
实际上地理上的优势已经处在东华一边。
因为布西人的中心在其东南部的沿海。
布西要是与东华开战,只可以进攻布拉圭和廷根联邦。
但是这两个地方并不是东华的核心控制区。
但是东华却能够顺着亚马逊河密集的河道杀到布西的大后方。
到时候布西就失去了自己的战略纵深,从一个大国沦落为一个沿海小国。
而且布西要是进攻布拉圭和廷根联邦,那么刚好能帮助东华削弱其本土势力,让这两个地区彻底倒向东华帝国。
这反倒是帮助了东华。
实际上东华现在已经算是南阿米利亚的天选之国。
其发展的潜力一点都不比同时期的米利坚要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