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5章 大秦新政(1 / 2)

历史的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。

如果不未雨绸缪,这群失业的青壮年无所事事,将会成为大秦巨大的不稳定因素。

可是如果规划得好,就可以顺势为工业化奠定基础,大量人可以从祖祖辈辈的农业生产循环中跳出来,参与到工业生产中。

工业的兴起和繁荣不仅可以容纳大量的就业人口,更可以提高百姓的生活水平,增强大秦的综合国力,也即气运。

陆宽和大秦,将是双赢。

因此,大秦的改革,势在必行。

陆宽将自己的所思所虑,向秦昌诚隐晦提出来了。

秦昌诚也不愧是一代大帝,陆宽稍一提醒,便立马醒悟了其中的关键,随即便传旨,召集内阁在文渊阁议事。

历朝历代都有国师不得干政的潜规则,就是为了防止仙人不懂政事,胡来一通。但是秦王不愧是有帝王胸襟,他认为既然是陆宽提出的问题,自然也应该邀请陆宽列席入主座落座,不必回避。

随着这群内阁中老年男人在文渊阁吵得脸红脖子粗,一条条新政从他们笔下流淌而出,印在纸上,散出墨香。

大秦因为是从天门的附属国,大秦子民对从天门仙人有着天然的敬畏,有陆宽背书作保,改革起来反而阻力不大,共识也相对容易凝聚。

诚实的讲,陆宽虽然学识丰富,但是对于如何治理一个古代国家的的确确是一个门外汉。

外行不要指导内行,治国尤其如此。

因此虽然秦昌诚邀请陆宽参加,但是陆宽很有自知之明,全程只是听,并不发表看法。

这也让这群内阁大学士松了口气,内心对国师这种不抓权的行为竖起了大拇指。

连续几天的讨论下来,新政已经拟定得差不多了,只要再递交朝会文武百官讨论,就可以盖玺通过了。

但是陆宽发现,这些新政尽管完善,却有一条非常重要的部分没有触及。

是教育改革。

准确地说,新政中没有包含要鼓励对自然科学的学习和探索。

这些大臣受限于时代,提不出此点,也不奇怪。

想到这里,陆宽从椅子上站起来,对着主持讨论的秦王行了一礼。

这一下可把秦昌诚吓得不轻,文渊阁内的大臣也哗啦啦一下子都跪了下来,给陆宽回礼。

秦昌诚赶紧一把扶住了弯腰行礼的陆宽,忙不迭地说道。

“国师千万不要这样折煞朕,都是为从天门办事,您有什么话,直接吩咐就是了。”

说着就拉着陆宽一起坐下,不许陆宽见外。

跪着的内阁大学士们也高呼,“还请国师示下。”不敢起身。

陆宽环视了一圈,看得大学士心中忐忑不已,然后收回目光,又盯着秦昌诚眼睛看了几息,直看得秦昌诚也有些不安,这才正色说道。

“我欲亲自撰写一部读本,教化大秦万民,还请诸位支持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