谁特么想知道孔老二跟自己的弟子到底在日常都唠嗑些什么啊!
现在楚君熊招讲那一句话,很有担当起将所有的过错拦在身上,认为国家都已经那么惨,该做的是同心协力,不能再平白折损有能力的大臣了。
这一下,在场的楚国大臣都是“噗通”跪下,口呼:“大王!”
他们当然没读过《论语》,然而《论语》里面的很多篇章讲的就是上古先贤的一些话。
讲道理,目前是公元前558年,谁还不是上古人物似得,他们的每一句话都能叫上古之言,流传一些更久远人物的话下来,突兀吗?
楚君熊招要包揽所有的责任,其实在楚国这边真的不那么合适。
考虑到楚国这次不但在战阵上败得很惨,很多区域也遭到战火的摧残,正是举国上下极度需要团结的时刻,愿意担下所有责任的楚君熊招一下子就变得很是身姿伟岸了!
当然,楚君熊招其实也是担着极大的风险,短期内会让举国上下变得更加精诚团结,哪怕是战败并且国家在遭受摧残于个人声望也会不降反升,长时间没有让楚人看到大仇得报的希望,今天的作为就会变成绞死楚君熊招的绞绳。
没了,仅仅是半个时辰不到,出城的楚军得到了一个全军战没的下场。
出战的晋军,剩下的数量约是三千左右,足以说明出来就不想回城的楚人是真的拼命了。
这一刻,城头上的楚国君臣心情很复杂。
数量差不多一样,摆开阵势展开堂堂正正之战,楚人看着也不是太差劲,怎么在“郜”一样的交战方式,战损比却是打得那么难看呢?
楚君熊招控制不住用怀疑的目光扫视那些看上去忠心耿耿的大臣,心里想道:“他们果然还是欺骗了寡人,在‘郜’根本没有拿出决死意志去拼。”
当然,心里有什么想法是一回事,要不要讲出来又是另外一回事。
楚君熊招不傻,才不会上一刻干了极度漂亮的事情,下一秒就逮着众位大臣一阵劈头盖脸的训斥。
真的发生那样的事情,伟岸的身姿会打折扣,更是会加剧内部的矛盾。
楚君熊招只能安慰自己:“罢了,罢了,过去的让它过去,着眼未来吧!”
交战结果是晋军一方获胜,晋国这边按照惯例打扫战场。
在之前,已经有晋军一再开拔离开,现场仅是留下约两万左右的晋军。
宋彬再一次出使了。
这一次,楚人将城门打开,放宋彬等五十来人入城。
楚君熊招让令尹公子午在城头接见宋彬,自己当然是避而不见。
“代我主问候楚侯。”宋彬看上去并没有什么盛气凌人,对周边的仇视目光也是视而不见,说道:“我军仅处理我方将士,贵国勇士遗体并未遭到亵渎,请贵方出城收敛。”
来讲这事的啊?
那么,楚人就是再怎么恨不得晋人都去死,怎么都要收敛一下暴脾气,再对宋彬表示感谢。
“我主以为天道为公,人而不和,致流血多也。”宋彬再次对公子午行礼,问道:“楚‘沫’、‘郜’皆败,不知能再战否?”
刚刚收敛暴脾气的楚人,遭到挑动神经,一下子脾气又上来了。
考虑到楚国真的挺惨,再来就是楚人浪漫的天性,有人直接对宋彬就是破口大骂。
宋彬来自宋国,哪能不知道楚人究竟怎么样,看到楚国在场身份最高的公子午不制止,没想着唾沫自干,笑眯眯地说道:“若我主挥兵攻城,皆赖诸位所赐。”
你们特么的!
不知道自己是战败方吗?
一国都城安不安全,取决于俺们到底打不打。
嘴巴都放干净点。
有些楚人心存顾虑闭上嘴,还是有楚人骂个不停,显得老自由了,爱自由到根本不顾万众安危,只想着自己爽就成啦。
宋彬大声说道:“如此,某告辞!下次站在此处,俯视尔等尸首。”
“且慢!”公子午可算再次出声。
现在楚国势不如人,晋军要是真的攻打“郢”,有了晋国使节遭到侮辱的前置条件,楚国内部肯定会有议论,未必能团结一致的。
“足下此来,究竟为何?”公子午问得非常认真。
春秋时代对勇士说尊重也尊重,要说不在乎也没怎么地。
也就是说,光是收敛战死勇士的遗体,没有必要让晋国专门派来使节。
宋彬很莫名其妙地笑了笑,说道:“我主送还楚侯‘广车’,未得赠礼。”
啊?
这算什么事嘛!
不过讲道理,两国交战就打,私下的礼仪还是要演一演。
吕武将获得的战利品送过来?以习俗的话,楚君熊招还真的需要赠予回礼,才算是符合当今时代的礼仪流程。
愣了愣的公子午深呼吸一口气,再问:“足下还有何事?”
宋彬说道:“我远来之,楚不以箪食壶浆相迎,有失气度。”
那个“箪食壶浆”是不能随便用的!
一下子给在场楚人全听懂了。
这个一口宋国口音的晋人,特么是来要让楚国屈服的!!!
公子午眯着眼睛盯着宋彬看了有一会,语气平静地说道:“我不杀使,足下可归也。”
老实说,宋彬还是挺失望的。
当然,不是说楚国不屈服而失望,是没借口再敲诈点什么玩意,也没有探出楚国到底还有多少底气。
在“郢”附近的晋军全部消失在城头可见视野之内后,有楚人去刚才交战的地方忙碌了。
重新来到城头的楚君熊招很惆怅地看着西南方向,低声念道:“凡晋、楚无相加戎,好恶同之,同恤灾危,备救凶患。若有害楚,则晋伐之;在晋,楚亦如之。交贽往来,道路无壅;谋其不协,而讨不庭。有渝此盟,明神殛之,俾坠其师,无克胙国。”
那一段是楚国和晋国在公元前579年,在宋国大夫华元的周旋下,双方在宋国地界进行会盟,当时双方共同拟写的盟书。
历史上将公元前579年,晋国和楚国在“商丘”西门之外会盟的举动,称作“第一次弭兵大会”。
那一次“弭兵大会”当然没有成功,盟书签订完就被两国丢在一边,只有包括宋国在内的一些列国很傻很天真,以为楚国和晋国要消停,大家有安生日子过了。
结果是四年后,晋国和楚国爆发了“鄢陵之战”,随后更是连年大战,期间宋国和郑国被折腾得最为元气大伤。
“王上,晋军逗留大江沿岸半个时辰,再来‘郢’也。”公子午脸上是忍受不住屈辱的表情。
楚君熊招苦笑出声,说道:“我能奈何?”
现在他们根本无法拿晋军怎么样,只能眼睁睁看着晋军“梅开二度”来自己的都城外耀武扬威。
得知晋军又特么来了,公子午的本意是封锁城池,紧闭大门也不让闲杂人等上城头,免得有楚人忍受不住出城或是直接从城头跳下去自杀,遭到楚君熊招的拒绝。
而出去跟晋军拼命,或是觉得太过于屈辱选择自杀,并不是一两个楚人干得出来,多得是会这么干的人。到底是该评价为有血性、有志气,还是怎么样,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。
晋军来了,他们又来了。
这一次,晋军比刚来时看上去很不相同。
初次来到“郢”的晋军看着有点乱,军容方面只能说一般般。
而去了大江沿岸游览了一圈再出现的晋军,他们排列着整齐的队伍,以每一个家族的军队为单独方阵,组成了一个由大大小小方阵构成的阵势,看上去旗旆成阴旆。
站在城头的楚人感觉到了细微的摇晃,看着鼓点声中统一迈步的晋军在逼近。
城内的楚人光听见那整齐划一的踏步声和感受地面的摇晃感,没有透视眼透过障碍物观看晋军军威的能力。
不管是身在哪里的楚人,他们渐渐听到了踏步声中出现了其它的声音。
楚君熊招就在城头之上,看着晋军抵近到“郢”最近约一里,也看到了吕武单车出阵,来到距离城墙约两百米对自己遥遥行礼再回到阵中。
“采薇啊?”楚君熊招当然听出晋军在齐声吟唱什么。
行军状态下的晋军,他们在一起吟唱《诗经》中的采薇。
这首“采薇”讲的是戍卒返乡的诗,倒也很符合晋人现在的境况。
至于说诗中透露出士兵既有御敌胜利的喜悦,也深感征战之苦,流露出期望和平的心绪,末章以痛定思痛的抒情?
楚人只觉得晋人都特么莫得感情,怎么可能会期望和平,肯定也不会思念家乡的婆娘!
现在,楚君熊招倒是真的需要好好思考楚国未来的路该怎么走,是明年就找晋国拼命,还是喘息几年?
至于说就此认输?楚人要是那么轻易就会屈服,他们还是楚人吗??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