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98章 战略层次的碾压(1 / 2)

吕武到底是在搞什么幺蛾子?

其实也没什么,他在搞的是秦国以及一众看热闹之人的心态,再来是近一步削弱秦国的国力。

原先在“甘泉”驻军,以现在的习俗,军队不可能参与劳动,随军的辅兵则是没有任何的问题。

有这一批新的劳动力加入,收集材料以及对“甘泉”的城墙建设,速度方面加快的不是一点半点,起码帮担负筑城任务的团队节省了半年左右的工期。

同时,大军对周边的群山扫荡了一遍又一遍,什么魑、魅、魍、魉、豺、狼、虎、豹在兵锋之下皆为粉末。

这里足够说明吕武的“与众不同”了吧?

他的脑回路跟现在的人并不一样,做一件事情的同时会搂草打兔子将别的事情顺带干了,并且还一点都不会误了正事。

反观秦国集结大军,他们倒是对“雍”的城防进行了加强,使得“雍”的城墙高度达到十三米,成为一座名副其实的坚城。其余则是什么都没有干,光一堆人凑窝吃饭了。

吕武得知秦国都城“雍”变成实实在在坚城时,心里都快笑死了。

那说明秦人对打野战缺乏获胜的信心,随时随地想要退回“雍”城之内打城池防御战,又觉得“雍”靠不住。

如果吕武不是抱着削弱秦国的心态在征战,面对秦国将“雍”打造成为坚城会很头疼。

现在“雍”成了一座坚城?吕武之所以感到心情愉悦的道理非常简单。

“雍”成为坚城当然会变成秦国的屏障,一旦城池没有失守就是一枚钉子。

然后呢?

又高又厚的城墙能将“雍”保住,城内能不能种田,有没有足够的水源,要不要再种上一大片树木,留地皮养草来着?

站在战略的层面来看,秦国已经遭到了极大的削弱,光是能守住“雍”没有用处,要能在野战与晋国进行抗衡,坚城的作用才能得到显现。

仅是有一座坚城,还是作为一国都城,不是前线某处关隘,一卡住就能阻止外敌入侵,就问能轻易这么玩吗?!

军民两用的“城”是一回事,专门用于军事价值的“关隘”是另外一回事。

简单说吧!

作为“关隘”的设施,本来就是需要来自后方的资源供养,能自给自足很不错,没有也无所谓。

而秦国将“雍”修得再好,没有一个安稳生产的环境,不止对生活在“雍”的人产生负担,完全就是在拖整个国家的后腿了。

“天子守国门,君王死社稷?”吕武不是觉得这样不好,想道:“某种程度来讲,大明的国力损耗跟都城在前方,各种资源从各处汇集国都(漕运),以及不得不一再对辽东进行投入,都有很大的关系啊。”

现在的秦国不是大明,他们最为富庶的“都城圈”已经彻底被打烂,能为前方提供资源的只剩下一个起源地。

老实说,吕武现在都巴不得就这么跟秦国耗下去,拖个三年两载都不用再打,秦人就要集体饿死了。

停驻在“栎阳”不继续进军还有另外的作用。

吕武心态很稳,有点无所谓到底打不打了。

要知道从秦人起源地“冀”到前线的补给线到底有多长,期间导致的粮秣运输的损耗,可以想象他们的内心到底有多么急切地盼着能早点打开。

现在急着要拼命的是秦国,不是阴氏和魏氏。

但凡敌人想要达成的目标,己方就不能使之完成。

再则,秦国都那么明白地摆出急到不行的模样,吕武不对秦国玩一把“一而鼓,再而衰,三而竭”的操作,简直是在将自己的智商丢在地上反复踩踏。

让吕武没有想到的是,自己西征会引来那么广大的关注,国内一帮人眼巴巴地瞅着,各个诸侯国也因为西征没有产生结果正在观望。

那些诸侯国搞啥玩意?他们的关注很有道理。

如果阴氏和魏氏能把要拼命的秦国击败,代表的是晋国的西面再无后顾之忧,晋国从今以后不但能跟楚国角逐,还能抽出更大的力量用在各国身上。

换作阴氏和魏氏被击败,等于是秦国再次卷土重来,甚至会让晋国内部正局出现动荡。

所以,先不管国君集结中军和下军到“郑县”有多少种意图,就问有没有必要?那肯定是有必要的!

急到脑子要抽筋的秦国再次来了使者?吕武连装都不装,派人明白告诉士雃,什么话都不用说,秦国想打就过来,不过来爱咋咋地。

其实也真没有装的必要,一切都摆在了明面,吕武甚至期盼秦国受不得刺激真来个挥师东进。

当然,吕武不会那么不厚道在魏氏封地上跟秦军开打,岐山东南方向的渭水之边就是一个很好的厮杀场地,死了想山上葬,还是搞水葬,方便地很,不用担心双方将士的遗体收敛问题。

范氏别出刘氏的士雃把自己搞得很忙,得不到吕武的接见跑回去,复又再次向东出使,见不着吕武就去晋国都城“新田”找其他人。

晋国闹不懂吕武到底想干什么的人一大堆,他们哪怕有点看懂,不可能为士雃当说客。

结果,士雃在“新田”没有任何收获,转道去了“络邑”。

等士雃得到周天子的一些承诺再踏上归途,阴氏和魏氏的大军依然待在“栎阳”,秦军很难受地驻扎在一个叫“郿”的“邑”边上,双方维持隔空瞪眼就是不开打的局面。

话说,秦国既然那么着急,为什么不扑上去跟阴氏和魏氏玩命?

需要了解一下“患得患失”、“信心不足”、“左右为难”等等意思相关的成语。

秦军东进,光是补给线再次拉长,就够他们受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