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72章 华夏历史篇幅的唯一(2 / 2)

崔杼连续杀了史官的两辈人,为的就是让史官在记录弑君的同时,一并记录为什么要杀国君。

然而,史官认为绿帽子的事件不值得记录,拒绝了崔杼的要求。

爷爷被杀了,父亲依然记录崔杼弑君。

父亲被杀,儿子还是记录崔杼弑君。

这个“儿子”写完之后告诉崔杼:你可以将我杀掉了。只是,我的儿子会继续过来;周边列国的史官已经知道这件事情,他们已经在赶来的路上;我由衷地认为,你杀不尽敢于记载事实真相的人(史官)。

在那个年代,献妻子给上司睡,是一个正常的事情吗?

很难去考究了。

晋景公薨了,全国举哀这种事情对全国上下都有影响,尤其是对贵族阶层。

相反,对平民和奴隶的影响并不是那么大。

当然了,现在是大争之世,不会因为国君薨了,需要哀悼上好几年。

一般是一些特殊人士举哀一年,贵族意思意思三个月。

另外,晋国派出使者前往列国通知晋景公薨了消息。

还讲礼仪的列国,不论是友好或带有敌意,都会派出使者团来参加晋景公的葬礼。

意味着列国要是原本对晋国有军事行动,也该取消了。

同时,式微了的周王室要派出符合规格的团队,来参加晋景公的葬礼,也是见证晋国新一任国君的上位。(赐予祚肉的流程)

晋景公死得突兀,却也不是那么突然。

关键是他病情一再反复,大家都有心理准备。

可是,大家以为他没那么快死,偏偏又死了。

由于始料未及的关系,晋国这一任国君的轮替,众卿没有了前几次新旧国君轮替时的血淋淋。

主要是,他们准备不足,谁都不敢轻举妄动。

在谁都想动一动又没把握的局势下,赵庄姬取得韩厥的同意,派出武士团来到老吕家将赵武接走了。

赵武怎么都跟晋国公室有血缘关系,他的母亲赵庄姬也一直住在宫城,是应该出现在晋景公葬礼上的。

而吕武,他还以为随着晋景公的死亡,晋国会乱上一段时间,导致停止了封地建设,专注封地的安全性上面。

过上那么十天半个月,他派出去的人手先后回来禀告,周边各家贵族无异动,一个个也是觉得会大难临头似得,只注重领地的防卫。

尤其是众卿的职位没发生变动,之前谁在什么位置上,还是屁股不挪位。

这就很不晋国了。

吕武询问家臣,能不能继续建设领地。

家臣用很诡异的表情回答,不是不能继续建设,只是一再问吕武,真的要继续建设?

毕竟不是春秋人的吕武,他见家臣表情不对,怀疑自己忽略了什么。

再大张旗鼓的建设不合适,是吧?

吕武决定干一些动静小的事情。

他趁属民和奴隶都不用出去劳动的时间,进行了封地内的人口普查。

这种普查跟春秋时期各国不一样。

他不光只是记录适龄男性,还会将适龄女子登记在册,甚至是设了三个年龄段。

比如,十一岁到十九岁一个梯次,二十岁到三十岁又成一个梯次,三十岁以上则自成一个梯次。

这一普查下来,他发现不管是属民,还是奴隶,不存在一个六十岁以上的老人。

即便是四十岁以上的都很少。

其实,这个是很能理解的事情。

生活环境,再加上饮食习惯,乃至于是医疗条件,有太多的缺失,导致现在的人们寿命普遍偏低。

而三个月的时间,很快就过去了。

晋国因为国君新旧交替的影响,对众卿还存在。

各中小贵族履行了自己的“礼”,不能因为薨了一位国君就长时间完全停摆。

老吕家自然也是该干么,就继续干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