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717章 只要够自虐,敌人就想不到(2 / 2)

至于为什么李素之前在跟刘备讨论扩军计划时,不建议扩军南蛮兵和武陵蛮、但现在又要临时让顾雍雇佣这些蛮兵,主要是考虑到这些蛮兵确实不适合北方作战气候,所以没必要再形成制度化的征募。

这次的江南之战,应该是他们为大汉统一内战的最后贡献了,江南夏天的炎热和梅雨的潮湿,对这些南中地区士兵来说,应该很容易忍受。再往后,就指望他们去打林邑国,或者统一其他南洋地区不服的蛮夷。

而这些山地兵的具体用法,又是如何呢?李素其实在开战之前就想好了,主要是两个用途。

第一阶段,可以用这批南蛮山地兵在大别山区作出穿插、假装要从江夏郡翻过大别山偷袭汝南郡,乃至其他曹操控制的淮南地区。在曹操侧翼造成混乱,以为疑兵,让曹操不知虚实、不敢在开战后孤注一掷支援孙权。

而且这么做,也可以让袁绍更加疑惑,诧异于刘备阵营为什么在南线忽然多了那么多预备队兵力,是不是因为北线关羽这边跟沮授相持太久,所以关羽也减兵增灶、事实上撤走多了一部分兵力调往南线了?

如此一来,说不定还能跟诸葛亮那边的骗术计策联动起来,让袁绍也择机逼迫沮授主动出战、误以为关羽兵力相对空虚了些。

为了更好地演好这场戏,让袁绍的错误情报更加板上钉钉,李素还非常注重演技,让沙摩柯和孟信带兵在大别山区穿插疑兵的时候,别打自己的旗号,悄咪咪诈打王平的旗号,连部队的装备服饰都临时改了有所升级,跟王平部下的“无当飞军”装备一样——

王平麾下的板楯蛮,乃至青羌兵,那都是属于偏北方的山地兵部队,而且王平早在两年前的平凉州战役阶段,就已经是关羽的铁杆属下、直属部将了,多年没有回南方过,也没跟随李素的直接指挥。

所以,只要王平的部队的作战形态、装备服饰出现在江北的大巴山区,而关羽麾下的王平这几个月却严格听指挥不出击、不在并州边缘的太行山区露面,不被张辽的斥候发现。那么袁绍方想不怀疑都不可能。

而对于沙摩柯、孟信来说,朝廷肯给他们的士兵升级一下武器装备,他们也是乐于见到的。这些南蛮兵和武陵蛮兵,原先用的皮甲都比较破旧了,而且是他们自己缝制的。

现在他们只要出皮革、朝廷派裁缝给他们做新的皮甲,旧的他们也可以留着、在自己部落储备起来备用,这些蛮部酋长当然乐于接受了。

而佩刀、钉锤、板斧这些武器,更是不用他们自己出材料,反正那些南蛮部落冶金比较落后。直接朝廷出材料给他们白换上灌钢打造的好货,比他们原来自己部落的熟铁兵器强多了。

至于将来这些南蛮山地兵在大别山区执行完牵制任务后,李素估计江东战役的第一阶段也差不多打完了,到时候皖口、虎林一线肯定已经分出胜负。

如果李素主战场顺利,需要追击收割残敌,这些南蛮山地兵正好进入山越族的控制区,打击剩下的极个别亲孙山越部落,并且从南线骚扰会稽郡的会稽、上虞、句章等地,分摊孙权的抵抗兵力。

……

计划很完美,剩下的就是看执行了。

部队前两天的行踪隐藏得比较好,过鄂县入柴桑的那段路,还是趁夜航行过去的,前一天傍晚通过江北的蕲春、第二天清晨已经进了鄱阳湖了。在鄱阳湖里又停留了一个白天、傍晚才再次驶出湖口,往下游而去。

所以曹孙联军是直到五月二十一这天上午,才从北岸发现了李素的舰队突然集结出击。最先发现敌情的是朱治,他立刻跟与他一起协防的曹仁互通军情,曹仁倒也仗义,派出最快的信使换马接力狂奔,去皖口报信,让下游的部队做好防御。

信使只花了一个多时辰飞奔过去,然后又渡江通知南岸的虎林港周瑜的水寨,最后竟然只比李素的大军早了仅仅两个时辰,把消息送到,惊得周瑜都差点没反应过来。

毕竟,从蕲春到皖口,整整四百多里路。李素的十一万部队,至少有七八万是这次坐着船队来的,那么大规模的部队,竟然走了四百里后、只在最后抵达目的地前两个时辰,防守方才探明,已经是非常夸张的奇袭了。

昼伏夜出的航线规划尚在其次,关键就是部队的进攻时机太突然了。李素对援军的掩藏做得太好,周瑜既没提前知道李素补充了四五万生力军,也想不通李素会趁着五月下旬初这个时间点来一波猛的。

梅雨能有多久?难道李素觉得十天半个月就能结束战斗?他就不怕士兵在暴雨中作战大面积染病、传染、在军中形成瘟疫?他就不怕进入六月酷暑之后,部队扛不住炎热?

“大都督,如今如何是好?是迎击出战还是死守水寨?”剩余的江东将领也颇有慌神的,从孙河到陈武、朱然、宋谦,全部指望着周瑜立刻拿主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