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32章 荀攸的迪化段位(2 / 2)

其实仔细想、往那个方向想,还是容易想到的。关键是他不走心,用计之后“管杀不管埋”,没考虑到自己计谋对无辜第三方的后续影响。

有点儿类似于计谋排污不环保,伤害了花花草草。

另一方面,这其实也是“思维定式、刻板印象”的锅。因为李素潜意识里董承就是一个“不管我有没有出现,都会接受衣带诏的存在”,所以他下意识里已经把董承当成一个为鲁莽勤王而死的死人了,从来也没想为救董承而花费脑细胞。

而且,泾河原决战那天,战场上那么混乱,段煨军离李素的位置很远,就算段煨军齐声鼓噪,李素也听不清他们喊了什么,也就没想董承卖没被卖。荀攸是战后找段煨了解情况、审慎排查,才了解到的。

话说到这个份上,跟刘备稍微道句歉、自罚马肉三块还是必须的,李素敛容吃肉道:“千虑必有一失,这一点上,公达细心于我多矣。大王能兼听则明,实乃朝廷之幸。”

刘备和蔼一笑:“难得如此,何足道哉,明日就让子龙倍道兼行,按计施为便是。”

……

吃完晚餐之后,李素回到城内被征用的驿馆歇息。荀攸也跟他一路,住李素隔壁一间院子。

刘备军出征,凡是在城里临时驻扎,都是约定俗成把驿馆留出来给随军的参谋文士居住,也是考虑到文士普遍爱干净。驿馆虽然不如太守府或者县衙条件好,却胜在打扫勤快,不用使用其他人日用的器具。

既然同路,回到驿馆之后,荀攸让侍从沏了一壶茶,到李素院中小坐闲聊。

李素不明所以,但也没有赶人:“公达不困么?深夜还不歇息。”

荀攸反复确认李素的眼神,狐疑坐在院中的石桌旁,斟茶说道:“右将军何疑?今日攸向大王指出李傕速遁的缘由,也是看出右将军不想提起这事儿。

今夜此来,是希望开诚布公告诉右将军,攸这次就是在主公面前摆出邀功请赏之态,而且从始至终都会如此,都会把此建言之功据为己有,绝对不会泄露右将军您其实早就看穿一切。所以也请右将军也与我彻底坦诚相见,不要骨鲠在喉。”

李素一脸面无表情,实则是他完全没看出来荀攸的迪化弯弯绕:“我知道什么?今天这种失策又不是什么大不了的,我就是疏忽。”

荀攸喝了一口茶:“当然,事已至此,我们已经共同演到了这一步,将来无论谁改口,都不会让主公动摇了,所以右将军此番对外而言,就是纯粹的疏忽。

其实攸内心也是赞成右将军的坐视其成的,大王践祚,大汉还是大汉,还能换上一个有为之君。孟子曰:民为贵,社稷次之,君为轻。若是外姓圣贤英武之人有益于民,好歹也是不利于君与社稷。而大王可谓既利于民,也无损于社稷,两全其美。

董承也好,段忠明留在弘农的那几个部将也好,生死与国家大事相比,不值一提。”

换上去还是一个姓刘的,那就叫不损社稷,祖宗七庙享受祭祀的还是那一群。

李素听荀攸说到这儿,才恍然大悟:原来他脑补迪化的是这事儿!

荀攸这是误以为李素什么都算到了、但故意不说,故意不劝刘备“趁着长安内乱速抢长安”,为的就是给李傕时间,让他回到长安狂性大发清算段煨同党、把董承等人全部屠杀了!说不定还能屠杀一批跟董承走得近的朝臣,然后朝廷陈腐之气一扫而空!

荀攸这是误以为李素要把李傕当成朝廷大扫除拉仇恨的工具人了!

也怪李素一贯以来示人以智商太高的形象,闹得他偶尔疏忽了一次,别人都不敢相信。偏偏荀攸也是个智力值90几的,脑补了半天,就把李素迪化脑补成了这样。

李素哭笑不得,但也知道这事儿没法解释,也没必要解释。

反正荀攸是个聪明人,今天当着刘备已经话赶话说到那个程度了,将来想改口也是自取其辱。而且荀攸知道刘备跟李素的关系多铁,要是把这些脏话挑明了说,对荀攸也没有好处——

只要荀攸对刘备说了,岂不是就证明“荀攸看穿了刘备也希望借李傕的屠刀最后清洗一波朝廷”了么?主公的这点心思,你非要去看穿干嘛?安安分分享福不好么?

荀攸特地来跟李素挑明,也是为了强调“我已经看穿了,但我跟你一条绳蚂蚱,也不可能再揭穿你了,以后大家互相别怀疑”,免得李素自己心里不安。

但其实李素压根儿从头就没有不安,他都没往那方向想。

“唉……这荀攸的心也一样脏,也罢,爽快点答应他就是。”李素内心如是暗忖。

他也懒得再解释,就直接说:“既如此,也别多说了,咱就当今天什么都没说。”

荀攸如释重负:“一言为定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