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82章 第295 刘备牌卤肉饭(2 / 2)

李素知道这里面的问题,现在既然遇到刘备来视察了,他当然也要提前打好预防,让刘备意识到“新农作物虽然高产,但味道不一定好吃”的弊端。

乱世嘛,高产和好吃,养活更多人和提供更好饮食质量,本来就不能得兼,必须取舍的。

所以他让人摆了几个菜,又煮了一大锅林邑稻的米饭,让刘备亲自尝尝。

刘备还有些责怪:“这些粮米运来多么不易,可谓是万里迢迢,都是要拿来做种粮的,为何现在就要拿来吃?”

李素:“大王不必担心,两万石呢,拿几石给众臣尝尝没什么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嘛,要让大家意识到此米的优劣特性,才好让他们用心推广,遇到问题也能向百姓解释。这米的口感,不如咱平时吃的好吃。”

刘备听了这个解释,才坦然坐了下来,拿过一大碗米饭,就着兔肉吃起来,一入口,他也果然觉出差距来了。

不过刘备也不愧是个有品味的吃货,吃了一会儿之后,他就给出了点评意见:“此米既然高产,能多种一季,无论如何还是要推广的。至于口味,对于喜欢精粮的膏粱子弟而言,或许不能接受,但贫苦百姓应该不会在意。

而且,伯雅,你今日这配菜不得法,蒸饭配烧烤的肉菜,那当然显出此米的粗散。但若是熬粥、或者以汤、茶泡饭而食,米质的粗散就无所谓了。明年各郡县官吏劝农的同时,也要宣讲新米的吃法,让百姓多做粥和泡饭——来,去让庖厨做个豉酱的卤肉来,再试试。”

李素倒是没意识到这个问题,因为他自己本来就没打算吃这种米,也就没想到“如何扬长避短把这种新米煮好吃”的问题。

被刘备点播了之后,他还一愣,但完全没耽误吩咐厨子立刻加菜。

厨子当然不会让大王多等了,很快弄了一道酿造发酵的传统酱油烧的卤肉酱汁来,刘备直接用卤肉酱拌饭,有油汤浸润之后再吃,果然感觉完全不一样了。

难怪热带地区米质粗散的多季稻,一般都是做比较潮湿的盖浇饭吃法,不是湾湾卤肉饭就是泰国、印度的咖喱汁盖浇饭。

连跟着李素的刘巴、诸葛瑾,吃了都连连叫好,发自内心地说:“大王真是体察民间疾苦,只是吃一顿饭,都能想到让百姓苦中作乐的办法。”

刘备也不居功,随和地摆摆手:“孤也是贫寒到十四岁,从小吃苦过来的,这点还是容易想到的。你们诸人,小时候的贫苦,未必如孤这般需要精打细算。寻常百姓连豉酱猪油的卤肉也未必吃得起,但做汤泡饭更容易掩饰粗粝是肯定的。”

一边说,刘备也不浪费,把碗里剩下的那点籼米卤肉饭扒拉干净,肉汁也吃干净,这才放下碗筷,喝了口汤,又想起一个问题:

“伯雅,今年运到的这些存粮,大约能播种多少田亩?每一季都留种的话,要多久才能推广到益州全境?”

这个问题很好算,刘备只是懒得算。而李素显然两秒钟就能回答:

“一般种收比是三十到五十倍,根据田地质量不同。按每汉亩收粮一石多、撒种四升。这些种子能种五十万汉亩,大约是一个五千户县。一季之后全部留种,就能覆盖十五万户百姓。两年就能让蜀地全部种上。”

194年开始种植、扩大种子。196年的时候,蜀地都能至少种一季早稻。

李素之所以这么算,是因为林邑稻主要是用来当早稻种,也就是双季稻里的第一季。第二季最好还是种原本的本土晚稻,否则可能积温、日照这些气象条件不合适。

当然,第一年小范围多做对照实验也是可以的。实验浪费不了多少粮食,就当是搜集科学数据了。

刘备也点头觉得很有道理:“还是伯雅想得周到,确实地方相差千里,未必能直接全种,徐徐图之也好。两年就两年吧,两年之后,再想办法往荆南推广,那儿也气候温润湿热,南中物产应该也适合挪过去。

对了,说起荆南,也不知子龙那边怎么样了。之前说盛夏酷暑,零陵烟瘴之地不宜用兵。现在都十月了,他还没趁着秋高气爽把刘度灭了?再过阵子孤都打算调他回来准备北伐了,让子敬去换防。”

聊着早稻推广的事儿,刘备才怀念起赵云来,冷不丁说起这事儿。

李素算了算时间,宽慰道:“子龙向来可靠,我算了日子,恐怕现在零陵已经得手了,只是路途遥远,信使拖延,军情送到蜀中,恐怕也要半个月,在路上耽搁了吧。”

刘备一想,应该也是如此。

李素果然没猜错,因为刘备结束了在僰道、江阳这边的视察,准备回成都时,赵云的战报就送来了,完全有惊无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