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778章 作的最高境界:不气死老公不罢休(2 / 2)

雒阳易主之后,关羽在诸葛亮的建议下,第一时间选择了主动大肆宣扬,派快马信使立刻渡河与黄河以北的河内。

甚至还带了几个雒阳城内被陈宫郭援等人裹挟、内心其实不想投刘备的袁绍阵营官员,主动释放俘虏让他们回去现身说法,把雒阳究竟是如何丢的、陈宫等人是如何果断选择投降的,等等经过都真切翔实地转述给袁营文武们听。

这些都是直接目击证人,对于气袁绍让袁绍丢脸,简直是太好用了。诸葛亮怎么可能舍不得放回这些羞辱用的俘虏呢。

于是乎,雒阳是十八日丢的,十九日消息就传到了魏郡。

而与此同时,之前“雷薄为什么会覆灭”的一些细节复盘信息,也才刚到魏郡和邺城呢。一大堆打袁绍脸的噩耗,排着队一起涌到了。

袁绍昨天还在想着“是雷薄这种无谋匹夫自己没执行我的微操,所以死了,还连累三军”,好不容易把内心的挫败感和智商受辱感压制下去,结果今天反转就来了。

这一波袁绍就是不直接气死,至少也得褪层皮。

估计气完之后,他心态的爆炸程度,纵然赶不上历史上仓亭之战结束后、临死前的状态。但至少也比官渡之战打完、仓亭之战开战前,要更崩不少。

……

因为前阵子在郭图府上听闻噩耗受了气,十月二十这天,袁绍倒是足不出户,在自己的大将军府里继续养病,一时也听不到外界的街谈巷议。

而事实上,外面的邺城市井之徒,一天前就已经全部传开了。

什么诸如“听说雷薄和陈宫并不是没有执行大将军的军令细节,才导致被关羽全歼的。恰恰相反他们就是因为严格遵照了大将军说的撤退时该注意的事项,结果才被诸葛亮用计骗了,惨遭全歼,连带着白白多丢一个虎牢关”之类的谣言,全城的好事之徒多半都知道了。

袁绍阵营的文官和治安官员们也不是吃干饭的,遇到这种情况当然会察觉到可能是敌军的细作故意散播,所以查得很严。

邺城的相关官员临时下了禁令,凡是敢传这些话的,都要抓起来严审。如果还查出有别的问题,情节严重的,那就直接按战时的军法处死!

为了这事儿,邺城之内一天杀了二十多个散布谣言特别凶狠的罪徒,关押惩处了更多,才稍稍止住势头。

其中确有四五个是诸葛亮派来进行宣传战的细作,英勇牺牲了。

但另外近二十人,确实只是邺城本地的袁绍治下百姓、读书人,因为比较八卦嘴碎爱传闲话,搁后世就是那种特别喜欢上茶馆二楼谈论国际局势的油子、嘴子,结果被乱世用重典当成细作斩了。

按说在这样的严防死守之下,袁绍深居大将军府,大门不出二门不迈,身边人又挑他爱听的说,本该与这些噩耗多绝缘几天。

可惜,最终的结果是,袁绍也只比邺城普通人多被瞒了两天而已。

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,时间久了总会有封堵疏忽的,更何况袁绍身边的人也没刻意封锁消息,他们只是本着打击谣言的心态在办这事儿。

十月二十这天傍晚,袁绍最疼爱的幼子袁尚照例晨昏请安,配袁绍吃饭问候、了解父亲病情。

吃完饭后,袁尚的母亲、袁绍后妻刘氏,便留儿子说些私房话,问起外面的军政大局,有没有什么隐忧大患。

这个刘氏,就是历史上袁绍死后、出于嫉妒心把袁绍另外五个更年轻的小妾都给先毁容再杀的毒妇了。

刘氏一个妇道人家,当然是不懂政治的,她问儿子,无非是要儿子拿个结论出来,好让她安心,相信战局不会蔓延到连邺城都有危险。

毕竟之前张飞攻打壶关、据说通过壶关陉后就要强攻邺城的消息,也是传得漫天飞。没有见识的妇道人家岂能不怕。

袁尚耐着性子,给母亲讲解“历史上秦国曾经长平之战大胜后,邯郸之战却惨败”的典故,鼓励母亲说袁军上下现在同仇敌忾,打内线防御战绝对没问题,张飞出不了壶关陉。

讲着讲着,过程中刘氏难免问起如今邺城里流传的种种奇闻异事、民间不稳,提到:

“昨日府上采办出去办事,回来听说邺城令、尉在以言杀人,治民苛暴,说明时局艰危。这真不是因为张飞快打出壶关道杀到邺城了么?”

袁尚不屑地辩解:“母亲,您不懂军政就别瞎想了。那些人传闲话被杀,是因为……”

说着,袁尚把来龙去脉解释了一下。